4月,《覺醒年代》主創團隊走進北大
實現了歷史與現實的相逢
昨晚,北大黨委宣傳部和喜馬拉雅
邀請《覺醒年代》再回北大
在古樸的燕南園以一場網絡直播
完成了“有聲劇”形態的全新亮相
時而激蕩時而溫和的聲音
留白的意蘊與歷史的厚重
在耳邊回蕩、在腦海浮現
重現覺醒年代的色彩……
(文末有福利~)
↓點擊視頻↓
看直播現場演繹經典臺詞
閃光歲月!《覺醒年代》再回北大
跨越時空,青春的心再度激蕩!10月20日,《覺醒年代》毛澤東飾演者侯京健、旁白配音指導商虹走進北大,帶來電視劇版、音頻版《覺醒年代》幕后故事。
商虹作為電視劇《覺醒年代》中的標志性旁白,繼續在有聲劇中配音。劇中主演于和偉、張桐、曹磊、張晚意等原班人馬的原聲臺詞也會在有聲劇中呈現,讓聽眾身臨其境,引導聽眾用豐富的想象進行二次創造,從而達到“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這段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矢志報國的澎湃歲月,被聲音上色,用言語重構,再度鮮活地遇見正值青春的北大。
在燕南園,我們又一次聲臨其境。侯京健和商虹帶來了全新的視聽盛宴。熟悉的字句加諸情感,百年前的精氣神再度呈現,激蕩起青春的波瀾。
侯京健談起在《覺醒年代》影視劇和廣播劇的別樣體驗:
《覺醒年代》播出后,很多人都在談論青年毛澤東的出場,穿過人群淋著風雨而來的那場戲。這場戲只有短短幾分鐘,劇本里只寫了:毛澤東逆風雨而行。我從早上六點,一拍拍到晚上將近七點沒有天光的時候。這十三個小時,導演就為了這一場戲。別看劇本體現的是一行字,但可能看過這場戲的觀眾朋友知道,它通過這個點,打開了當時社會的很多面,而且把整個面又化成了一個立體的方塊。
商虹老師分享《覺醒年代》音頻版的特色,他介紹:
聽《覺醒年代》,更專心地品味劇中的臺詞其實是很獨特的一種新體驗。我們對聲音的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為了讓大家用聽的方式去體驗《覺醒年代》原汁原味的表演,我們采用很多隱喻來抒發情感。看劇的時候有一些細節大家可能會一掃而過,到了音頻版,為了不丟失這些細節,我們也會結合更多的旁白去闡釋。
揮斥方遒!北大人正青春
北京大學始終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向、同行,許多北大的先輩投身革命,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代代北大人始終兢兢業業、奮斗不息,為民族的復興,為人民的幸福,貢獻著力量。新時代的北大青年學子,是始終在路上的“圓夢新一代”!幾位北大同學在直播現場提筆寫下劇中金句,與直播間的觀眾分享。
他們揮毫落筆,縱橫揮灑。行云流水中流淌的是北大學子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蒼勁有力中透露的是北大學子的豪情萬丈、砥礪奮進。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
北大學子用自己選取的語句表達了對《覺醒年代》的熱愛:
重溫歷史!讓聲音觸動心靈
“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1917年4月,如雷掌聲中,蔡元培先生挺直腰板,凜然走上講壇,就職北京大學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思想封建,深為官僚腐敗之氣所害,留學歸來的蔡元培不顧眾人“不可就職”的勸說,毅然接過這塊“燙手山芋”,立志重整大學之風氣,于茫茫泥淖中為中國青年開辟前行的道路。
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礪德行。三曰敬愛師友。
先生的肺腑之言直擊內心,字字句句擲地有聲,厚重的鏡片后,先生的目光堅定而有力量。
午后溫暖的陽光灑入禮堂,空氣中的塵埃四處游走閃著微光,青年們前傾著身子屏息傾聽,任陽光將他們的影子拉扯得愈來愈長。對自身使命與民族命運的思考在此醞釀、蓬勃、升華。這里即將沉淀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是前仆后繼為民族事業獻身的青年,是千千萬萬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中華脊梁。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大學,非干祿之終南捷徑;大學,更需兢兢業業,勤以自守。
平時則放蕩冶游,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于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
任北大校長后,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為旨,在北大展開了一場思想革命,他不拘一格,廣招人才,不論政見、不論地位,一時間北大成為群星薈萃之地,人才云集之所。
中國革命的星火,正在這里一點點燃起。
“
新文化的曙光
大雪鋪天卷地的下著,寒風凜冽,冰冷刺骨,片片雪花時不時飄落在坐在走廊上的蔡元培身上,他就靜靜地坐在走廊的獨凳上,一個人默默地等待著。
他,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他想請一位高人——陳獨秀——出山。陳獨秀前一天喝得大醉,蔡元培前來拜訪時,仍在屋中酣睡。
蔡元培一不轉身離去,二不敲門,就坐在陳獨秀房門外等候。
天上正飄著大雪,寒風席卷著雪花盤旋蔡元培身旁。天雖寒,心卻是火熱的:為了北大的發展,為了救亡圖存,為了民族振興,他必須廣納賢才。
房內的陳獨秀醒過來,這才把蔡元培迎進屋。蔡元培為了讓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拋出了最誠摯的橄欖枝:
你可以把《新青年》帶到北大來辦,與此同時,新青年還可以在北大實行教授同人編制,這樣一來,新青年就可以把北大當做宣傳賽先生、德先生絕佳的講臺啊,以此來提倡和推廣新文化運動。
一本《新青年》,給中國帶來了德先生和賽新生,給中國帶來了新文化的曙光。
面對陳獨秀要不要出任北大文科學長的猶豫,李大釗等極力勸說,北京的人很難買到《新青年》,但喜歡看的人卻很多且廣泛,一人任多個刊物的編輯并供稿,這樣既可提高刊物影響力,又能加強編輯力量,陳獨秀就下定決心應下蔡元培的邀請,在北大開起了新文化運動的篇章。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辦學方針以及“與國同行,與時俱進”的品質使得北京大學這顆樹苗能在戰火紛飛、風雨飄搖的日子里堅韌不拔,茁壯成長。
“
中國人的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
一個穿著長袍馬褂,留著滿清長辮,手里端著煙袋的老人走到講臺中央,臺下是意氣風發的北大青年,竊竊私語談論著先生的長辮。這位老人便是辜鴻銘,學生們笑他頑固守舊,堅持老古董的作風,他卻不以為然,反而大大方方地跟他們說起了自己的辮子。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而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辜鴻銘先生堅守的根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中國人守住自己文化的根,才能夠自信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的未來才不由他人左右。老先生在如雷的掌聲中引出正題:何為中國人的精神?
一個簡單的問題落在學生心中,更落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在那個風雨飄蕩的年代,人們只知這國家民族前途未卜,一味想要學西洋人的做派,卻未曾有人真正停下來想過中國人自己的精神。
——“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
——“中國人之所以有這種力量、這種強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為他們完全地或幾乎完全地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
溫良不是怯懦,不是麻木,而是一種堅定的力量。溫良源于中國人骨子里的同情心與同理心,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智慧,是仁,也是道。如同辜鴻銘先生所說,這種溫良是情感與理智的和諧,正是這種溫良讓中華民族的精神有了永葆青春的能力,讓中國人能夠依靠這個根堅守民族的氣節與不屈的精神。
辜鴻銘先生總說自己生于南洋,學于西洋,但他一生都在做中國人的學問,致力于將中華的文化傳統向西方傳播。他學貫中西,翻譯《論語》《中庸》與《大學》,用英語向西方講述來自中國古老的智慧,用一本《中國人的精神》向西方世界宣言,中國人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力量,中國人能夠依靠這束光。找到自己向前的路。
了解《覺醒年代》與北京大學
《覺醒年代》走進北大
獨家!覺醒年代與北京大學
喜馬拉雅有聲劇《覺醒年代》簡介
互動有禮
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