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寫的從容嫻和,氣盛神凝。被后世學書者尊崇為“天下第一行書”。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原作紙本,縱28.8厘米。橫75.5厘米,共234字(另有涂抹字30余個)。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753年),顏真卿為楊國忠排擠,出為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在范陽(今北京南)起兵,著名的安史之亂開始。
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于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書"。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
《伯遠帖》行書紙本,因首行有《伯遠》二字,遂以帖名。此帖為晉代真跡,王珣書,故列希珍之寶。此帖行書,筆力遒勁,態致蕭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書風,是帖明末在新安吳新宇處,后歸吳廷,曾刻入《馀清齋帖》,至清代時歸入內府,并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同列為三希堂法帖之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王珣,字元琳,幼時小字法護,為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王珣生于晉穆帝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卒于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
天下第五行書——《韭花帖》
《韭花帖》楊凝式書,行書,墨跡麻紙本,高26厘米,寬28厘米,共7行,63字。《韭花帖》是一封信札,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腹中甚饑之時,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
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取態者有殊,然欹側取態,故是少師佳處。”此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意。《韭花帖》,被稱天下第五行書。
天下第六行書——《蒙詔帖》
柳公權(公元778~865年),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官至太子少師、中書舍人,書法初學王羲之,后學顏真卿,取精用宏,加以遒勁豐潤,自成一家,米芾曾評其書:“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相傳穆宗皇帝曾問他筆法,他回答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弄得皇帝立即“改容,悟其以筆諫也。”他所寫的碑版極多,以致當時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會被人們罵為不孝子孫,但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示《蒙詔帖》的彌足珍貴了。
天下第七行書——《張翰思鱸帖》
此帖也稱《季鷹帖》,是歐陽詢為張翰寫的小傳,屬于行楷,無款。紙本,縱25.2厘米,橫33厘米。共十行,每行九至十一字。字體修長嚴謹,筆力剛勁挺撥,風格平正中見險峻之勢,是歐書中的精品。
天下第八行書——《蜀素帖》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蜀素”是四川造的絲綢織物,上織有烏絲欄,制作講究。
天下第九行書——《松風閣》
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后世稱他黃山谷。《宋史·文苑傳》稱他:“庭堅學問文章,天成性得,陳師道謂其詩得法杜甫,善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俱游蘇軾門,天下稱為四學士。”
天下第十行書——《土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