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一直作為和解劑用來治療少陽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陽病?少陽病的特點就是纏綿不愈,多見于疾病的遷延階段。這種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統的功能失調所致。事實上,小柴胡湯治療的很多疾病都與免疫失調有關。比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腫瘤、過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這類疾病都可以表現為發熱或“寒熱往來”的特點。對于“寒熱往來”這一表現臨床應當活看。所謂“寒熱”,它可以是體溫表所測得的發熱,更多的卻表現為病人的一種主觀的自我感覺,屬于感覺過敏狀態。所謂“往來”也有特殊意義。一指有節律性,或日節律,或周節律、或月節律,這就是所謂的“休作有時”。二指沒有明顯的節律,但表現為時發時止,不可捉摸,比如癲癇、過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湯主治的這種“寒熱往來”,既無可汗之表證,又無可下之里證;既無附子干姜可溫之寒,也無石膏知母可清之熱。“寒熱往來”常“如瘧狀”,但“如瘧狀”卻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黃各半湯也主“如瘧狀”,但確是“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柴胡桂枝干姜湯也治瘧,但卻為“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胸脅苦滿”是小柴胡湯證的另一種表現。“胸脅”提示了小柴胡湯主治的病位。肝、膽、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現為胸脅的不適。但臨床上應該將胸脅的概念拓寬,諸如甲狀腺、胸鎖乳突肌、耳顳部等頭頸部的兩側,少腹部、腹股溝等都可以作為廣義上的胸脅,我把它稱為“柴胡帶”。“苦滿”是患者自覺的胸膈間的氣塞滿悶感和脅肋下的氣脹填滿感。也有他覺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內按壓,醫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訴說有脹痛不適感。除了自覺的脹滿外,他覺的柴胡帶的觸痛、腫塊也可以作為“苦滿”的特殊表現形式。 “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是疾病累及胃腸,消化道功能受影響的結果,“煩”、“喜”、“默默”這些詞帶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觀感覺的過于敏感和情緒的相當低落。此證當與百合病作鑒別。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如寒無寒,如熱無熱”。但其不同于此證的是“欲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可見,百合病的精神癥狀更為突出,而軀體癥狀則很少。從癥狀的不定性來看,很類似于今天的神經官能癥,而小柴胡湯證卻是軀體有實在病變的。 小柴胡湯之所以能治療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學的配伍結構。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熱往來與胸脅苦滿,黃芩主治心煩,半夏生姜主治喜嘔,人參、甘草、大棗主治默默不欲飲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這一點從方后的條文加減可以看出。黃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參、大棗、生姜可去,柴胡與甘草卻不去。柴胡甘草配黃芩以清熱,黃芩所主為“煩熱”,如三物黃芩湯主“四肢苦煩熱……頭不痛但煩者”,又如《傷寒論》333條“而反與黃芩徹其熱”;配半夏生姜以止嘔。配人參以助正驅邪;配姜棗以調理消化功能,即“和胃”。 小柴胡湯是臨床上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一張處方,其運用范圍極其廣泛。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中就有20條的記載。據不完全統計,現代醫家用小柴胡湯治療的病種就有70余種,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靈活運用小柴胡湯就必須對小柴胡湯進行相應的化裁。化裁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原方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另一種是與其他方子合方使用。加減方面張仲景為我們作了很好的示范,但臨證不能局限于此。我的加減經驗是:病毒性感冒高燒,患者面色通紅,出汗而體溫持續,微微惡風,或咳嗽,或咽痛者,加連翹40克;類風濕性關節炎見關節腫痛,晨僵,加連翹20克、生地20克、黃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量應適當增加;過敏性皮炎、蕁麻疹、異位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其發病具有休作有時的特點,此外,患者大多對風冷過敏,屬往來寒熱的范疇,可考慮使用小柴胡湯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石膏30克、連翹15;支氣管炎、遷延性咳嗽服用抗菌素無效者,加五味子、干姜;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瘤,出現有胸脅苦滿者,可用小柴胡湯加牡蠣、知母等。本人曾治療一位甲亢患者,因服用他巴唑等,導致藥源性肝損害,并全身消瘦,兩眼外突,手抖心慌。服用小柴胡湯加白芍2月后,不僅自覺癥狀明顯改善,而且突眼癥也明顯好轉;突發性耳聾、中耳炎、鼓膜炎等,用小柴胡湯加連翹、山梔等;甘草大劑量使用時,要加澤瀉、茯苓以防出現水腫。小柴胡湯合方使用的經驗是:精神癥狀明顯見情緒低落或伴有梅核氣時,與半夏厚樸湯合用,此即是柴樸湯;腫瘤手術或化療后,病人體質虛弱見汗出惡風者,與桂枝湯合用,此即是柴胡桂枝湯;肺炎見咳嗽痰多而粘黃,心下有壓痛者,與小陷胸湯合用,名柴陷湯;伴有水腫或腹瀉水樣便者,與五苓散合用,謂之柴苓湯;伴有舌苔白厚,不欲飲食者,與平胃散合用,稱為柴平煎;泌尿系腫瘤如前列腺癌見小便不利及血尿者,與豬苓湯合用。 小柴胡湯的劑量、劑型及用藥品種也同樣是值得重視的問題。我常用的劑量是:柴胡10~30克、黃芩10~20克、黨參5~10克、半夏6~15克、甘草6~10克、生姜6~10克、大棗6-15枚。如果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熱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則柴胡的用量一定要大,成人至少要20克以上。小柴胡湯有振汗作用,隨著通身的汗出,病人發熱也隨之而退,身痛也隨之減輕。對此,本方有類似于西藥激素樣作用,可以看作天然的激素。如果用于作為免疫調節劑而長期服用治療慢性肝炎和腫瘤病時,則要小劑量使用,柴胡用6~10克、黃芩用6克。需要指出,小柴胡湯是不能作為散劑來使用的。宋代名醫朱肱曾治療當時太守盛次仲疾,診斷為小柴胡湯證,但仆人給以小柴胡散,不僅病不愈,反而有胸滿,后朱肱親自煎煮,進二服,是夕遂安。方中柴胡,我用的是北柴胡,人參用的是黨參而不用紅參。有人認為張仲景所用的人參就是今天的黨參。傳統觀念認為黨參健補脾氣多用于消化道功能低下,本方證的“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即是屬于消化道功能低下,因此用黨參。通過臨床觀察發現用黨參效果也同樣滿意。 上述的“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和“默默不欲飲食”是小柴胡湯的四大主證,我把它叫做“小柴胡綜合征”。這是由中國古代先賢發現的綜合征。它的產生既有外部的因素,更有內在的體質特異性。我把這種很容易出現“小柴胡綜合征”的體質稱為“柴胡體質”。其特點是:患者體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黃,或青黃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澤。肌肉比較堅緊,舌質不淡胖,舌苔正常或偏干。另外,臨床發現較多患者眼裂小,多為細瞇眼(柴胡眼)。患者主訴以自覺癥狀為多,對氣溫變化反應敏感,情緒波動較大,食欲易受情緒的影響。女性月經周期不準,經前多見胸悶乳房脹痛結塊等。在日本,小柴胡湯和小建中湯也常常作為改善體質的藥物來使用。看來小柴胡湯的使用著眼于“證”,而非“病”;在“病”和“人”之間,更注重于特定體質的“人”。柴胡體質對于正確地使用小柴胡湯有相當重要的指導意義。 目前,小柴胡湯在很多人眼中僅僅是作為感冒發熱藥和肝炎藥來使用的,就連成藥小柴胡沖劑的說明書也是這樣寫的。他們的著眼點都是抗病毒。這種認識無疑限制了小柴胡湯的使用范圍。小柴胡湯能夠直接殺死病毒么?我想更多的還是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能力來抗病毒吧!日本學者發現愛滋病人服用小柴胡湯三個月以后,T淋巴細胞開始增加,說明小柴胡湯預防愛滋病有效。藥理試驗也證明小柴胡湯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實,病毒侵犯人體之所以對人造成傷害,大部分還是通過破壞機體的免疫系統起作用的。諸如曾經肆虐全球的“SARS”,就是侵犯了免疫系統。其病變在肺,表現為高熱、呼吸窘迫等,與本方證的發熱、胸脅苦滿的表現很相似,想必可以在本方的基礎上化裁。另外,“SARS”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流行性,小柴胡湯也同樣可以治療此類疾病。如《蘇沈良方》記載:“元祐二年(1087),時行無少長皆咳,本方(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干姜各半兩,服此皆愈”。對于病毒性肝炎來說,小柴胡湯就是天然的干擾素,加豬苓茯苓就是中藥的“豬苓多糖”;而對于象胃癌、淋巴瘤等腫瘤來說,小柴胡湯就是中藥的胸腺肽和白細胞介素Ⅱ。當我們把小柴胡湯作為免疫調節劑來看待,那么這張千古良方在今天的臨床運用中將會有更為廣闊的前景,很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3小青龍湯 解表蠲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夏草從; 芍藥五味斂氣陰,表寒內飲最有功。 小青龍湯是氣管與支氣管炎癥的專方。是劇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鎮咳劑與化痰劑,具有明顯的近期療效。對于以“咳”“喘”“痰稀”為主訴的呼吸系統疾病,確是名醫手中的一張王牌藥。根據臨床經驗,本方多用于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的急性發作期。《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相關條文共有5條,其中“咳”作主證的共3條,可見咳嗽是本方主治的目標所在。至于咳嗽的程度,《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咳逆倚息不得臥”則是直點龍睛之語。事實上,病人咳嗽越是嚴重,本方的效果也就越好。臨床加減很多,本人常用的有加石膏,加黃芪,去麻黃加人參、麥冬等。只要對證,取效神速。 張仲景雖然沒交代痰液的形狀,但從“婦人吐涎沫”條文的描述來思考,便不難觸類旁通了。臨床所見,病人咳嗽多伴隨大量的痰液,尤其是夜間更多。如果細心觀察該類病人,不難發現一大早其人床前的痰盂或紙簍里總是裝得滿滿的。這種痰如果吐在地上,則呈雞蛋清狀或帶有泡沫,很快就滲入土中而不見。病人自己也會說痰清涼涼的滑溜溜的很好吐。過敏性鼻炎也流大量清稀的分泌物,伴有頻繁的噴嚏。從癥狀的比類來看,其鼻涕類似于痰,噴嚏類似于咳,故也同樣適合運用本方。對此,我把它們形象地歸納為“水樣的鼻涕水樣的痰,治水的青龍把水蠲”。 如何看待本方條文的或然證也是臨床醫生所關心的問題。這些或然證的出現應當有它們共同的病理基礎,從臨床來看,這種病理基礎很可能是長期咳喘造成的肺原性心臟病,在繼發感染時出現的心功能衰竭。此時,體內的水分過多地停留在組織中而不能被人體有效地利用,所以出現“或渴”;同時可以并見消化道的水腫,胃及食管的水腫可以出現“或噎”;腸道的水腫加上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出現“或利”;經過腎臟排出的水分減少,因此“或小便不利”;病情進一步加重出現腹水可見“少腹滿”;心衰不能泵出足夠的血到肺進行氧交換,血氧濃度下降因此“或喘”。從一元論的角度來看,惟有這個病理基礎能將所有的或然證全部解答。較之古代醫家云里霧里的注釋也更貼近臨床。再從用藥來看,加附子以強心,加茯苓以利尿,去麻黃是因為此時麻黃會無效地增加心跳次數,使病人感到心慌。提示我們在心衰時運用小青龍湯的注意事項。當然,張仲景不會想得這么多。學經方為的是古為今用,為了能更實際地理解古方,為什么非要排斥現代醫學呢? 本方用了大隊的溫熱藥物,也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精神。方雖八味,但核心藥物僅為“姜、辛、味”,此仲景治咳之利劍,這一點從張仲景加味方的條文中可得到證明。應當指出的是,本方不能作為老慢支的根治藥而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當改為苓甘類方繼后,否則溫熱藥會很容易引起諸多變證,《金匱要略》中記載的很多。老慢支很難根治,“溫藥和之”的內涵就是見好就收。青龍既能治水,青龍也可傷人,切記!切記!只有正確地把握用方的度,你才能象哪咤那樣為所欲為地駕御這條青龍。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1桂枝湯 桂枝芍藥等量伍,姜棗甘草微火煮; 解肌發表調營衛,中風表虛自汗出。 桂枝湯是古代的補益劑,凡是經過寒冷、饑餓、極度疲勞、精神緊張以后,患者出現自汗、心悸、腹痛、脈弱等情況下,均可使用。張仲景的時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從戰場上下來的士兵,疲于奔命的難民,就是桂枝湯的最佳適應者。經過大量的出汗,已經多日無法正常進食和休息,成天處在極度驚恐之中,可謂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這樣的人必定形容憔悴,消瘦。強烈的驚恐導致心動悸、烘熱,饑餓導致干嘔、腹部陣陣的隱痛,反復的出汗使得全身肌肉酸痛,寒冷的刺激又使鼻流清涕、關節痛、惡風。這就是桂枝湯證。桂枝湯中藥物都是食物中藥。甘草、生姜、大棗、桂枝、芍藥,就像今天的酸辣湯。先喝一碗,然后喝上熱氣騰騰的糜粥,蓋上被子,好好睡一覺……。病人自然會微微出汗,一覺醒后,許多癥狀必然減輕。這就是桂枝湯的魅力。桂枝湯不是發汗劑,病人服藥以后的汗出,是機體各種調節機能恢復的標志,中醫的話說,是那熱粥的“谷氣”加上患者的“胃氣”交融的結果,是“營衛之氣和諧”的結果,是體內陰陽平衡的結果。 2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汗解表宣肺氣,傷寒表實無汗宜。 麻黃湯是發汗劑,但是是比較安全的發汗劑。溫服以后,伴隨著心跳的加劇,周身開始發熱,皮膚開始濕潤,最后,可能是大汗淋漓。隨著大汗的到來,原先“體若燔炭”變成“脈靜身涼”,原先的“無汗而喘”變為心平氣和,原先的“骨節疼痛”變為渾身舒坦。麻黃,是麻黃湯中的主要藥物,它有強烈的發汗作用,同時,會導致心跳加劇,甚至出現“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情況,或者如“氣從少腹上沖心”癥狀。對此,張仲景自有辦法,那就是服用桂枝甘草湯。桂枝四兩、甘草二兩,這兩味藥物具有定悸的作用。也就是說,麻黃湯中的桂枝甘草具有對麻黃發汗動悸作用的預防作用。所以說,麻黃湯是安全的發汗藥。但是,教科書認為麻黃配桂枝發汗,麻黃無桂枝則無發汗作用,這似乎值得商榷。 小柴胡湯的臨床應用(轉) 小柴胡湯的臨床應用 (一)少陽病的特點: 病位:手足少陽經脈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陽經腑 b.邪由它經傳來, 太陽→少陽 厥陰→少陰 無陽明傳少陽。∵陽明居中,主土也,…無所復傳。 生理(三個角度) ⑴經絡 循行部位見癥:偏頭痛、目眩、胸脅苦滿。 皮部,外內分別影響太陽、陽明。 ⑵腑 a.膽: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貯藏有度 陽明可降(胃腸);太陰可升(脾) 相火(《內經》稱一陽) 見下述陽氣 里氣調和 主疏泄、決斷→正常 情志調暢 否則默默不欲飲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