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 rt,1776—1841),近代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與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后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譽為“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赫爾巴特提出了作為獨立的一門科學的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一、赫爾巴特生平簡介
生于德國奧登堡。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親和家庭教師,以后入拉丁學校,于1794年進耶拿大學。在學校內他研究康德、費希特等人的哲學著作;當時剛發表的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公元前六世紀)關于一切存在都是統一的和不變的學說,給他很大的影響。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學課程之前,即去瑞士擔任一貴族的家庭教師;他對教育的興趣就是由這個職務引起的。他在1799年曾訪問過柏格多夫,與裴斯泰洛齊相識,這一認識給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接受裴氏觀點中的民主主義傾向。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專攻哲學;1802年在哥丁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隨后即在該校任教。1809年他應哥尼斯堡大學的聘請,繼康德之后,講授哲學與教育學,并創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訓練教師,應用他的教育原理。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學任教,于1841年逝世。
二、赫爾巴特教育學體系的理論基礎
赫爾巴特堅信,他建立了“科學的教育學”。因為他的教育學具有堅強的雙翼,即把教育學建立在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他說:“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后來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當然,在分析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時,也不能忽視他的政治思想。離開了他的政治的觀點,也難以對他的教育思想做出客觀的評價。
(一)政治背景
赫爾巴特生活的時代背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到歐洲革命時期。(德國 封建地主階級VS資本產階級)
赫爾巴特正是當時資產階級與地主階級妥協、力圖維持君主制的統治的思想的代表。 顯然,他的政治立場是保守的。其教育理論是為維持容克地主階級的統治服務的 。他的教育思想在許多方面都反映了他的社會政治觀,即他希望在不破壞和不根本改變德國當時社會秩序中求得某些改革。
(二)實踐哲學
赫爾巴特的倫理觀:五種道德觀念 “內心自由” “完善” “仁慈” “正義” “公平”
其中,“內心自由”和“完善”的觀念是針對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而“仁慈”、“正義” 和“公平”的觀念則是指個人與他人或社會發生關系時所應遵循的原則。這五種觀念包含著意志道德的一切類型,并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
赫爾巴特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強調知識或認識在德性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獲得廣闊視野的結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動的結果。”
(三)心理學
赫爾巴特認為,觀念是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他把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看成是觀念的集聚和分散。他斷定心理學是研究觀念集聚、分散、結合和消失的科學。教育過程就是不斷向學生呈現“觀念”的過程。
從觀念競爭有強弱變化的認識出發,赫爾巴特還提出了“意識閾”的觀點,并用觀念在“意識閾”內外的活動變化來解釋人的心理。赫爾巴特把全部心理活動歸結為觀念的活動,實際上也就是把人的全部精神生活都看成是觀念的活動。
在心理學上,赫爾巴特還提出了“統覺”的思想,統覺是赫爾巴特教學理論的重要依據之一。
赫爾巴特的哲學和心理學反映了德國哲學和心理學注重思辯和經驗的特點
三、《普通教育學》簡介
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一書全稱為《從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學》。是1806年發表的。該書所闡述的學校管理制度、道德教育的理論以及教育目的等,從其政治方向來說,是為“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服務的,但是,該書所論述的教學理論,說明了心理學對于教育學的意義,提出了教學的形式階段的原理,論證了教育性的教學這一概念,特別是指出了培養多方面的興趣對于促進學生學習的意義。所有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價值,這就是赫爾巴特的教育理論在世界各國得到傳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們今天重新研究與評價該書的意義之所在。
全書共分三編,三編之前加有一個“緒論”。
緒論里,赫爾巴特著重說明教師學習教育學的意義與作用。還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以及教育目的與作用等問題
第一編的標題是“教育的一般目的”,共分兩章,第一章為“兒童的管理”,第二章為“真正的教育”。本編主要論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問題。
第二編的標題是“興趣的多方面性”,共分六章,各章依次為:“多方面性的概念”、“興趣的概念”、“多方面興趣的對象”、“教學”、“教學的過程”、“教學的效果”。本編主要論述了興趣的多方面性問題,并以此為基本原理來解釋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科設置,闡述了教學的過程,環節等一系列教學論問題。這一部份是《普通教育學》一書的核心,也是比較有價值的部份。
第三編的標題是“性格的道德力量”,共分六章,各章依次為;“究竟什么叫做性格”、“論道德的概念”、“道德性格的表現形式”、“性格形成的自然過程”、“訓育”、“訓育特殊性的考察”。本編主要論述了訓育和道德性格的形成問題。
管理、教學和訓育,構成了赫爾巴特教育體系的骨干
四、《普通教育學》中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五道念與教育目的論
五道念構成了赫爾巴特教育目的論的理論基礎。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等五種道德觀念。在赫爾巴特看來,五道念為人人所共有。作為一套普遍的道德范疇,五道念是人類的永恒的美德,它將人類的一切美德都網羅入內。五道念是一個層層剝筍,步步遞進的關系,愈到最后,其道德自律的成份愈少,而道律他律的色彩愈濃。赫爾巴特斷言,五道念囊括了意志道德的一切類型,因而是鞏固世界秩序亦即維護普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爾巴特還把兒童未來的目的分為兩部分,即希望達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謂希望達到的目的是一個人有時可以根據自由選擇而給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說與職業選擇有關的目的。為達到這一目的,教育就必須發展人的多樣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養人的多方面的興趣。所謂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這是一個人在任何活動中都必須達到的目的。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本質就是以各種觀念來豐富兒童的心靈,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
(二)性惡論與管理論
赫爾巴特稟承了歷史上沿襲的,曾為中世紀神學所極力鼓吹的“性惡論”,認為在兒童天性中處處都會表現出不服從的烈性。,“所以為了要使那種在烈性與欲望中成長起來的意志不被他們(指兒童的烈性與欲望)造成具有反社會的傾向,就有必要經常不斷地對它們保持明顯的壓制”,“而兒童管理就是許多必要的預防措施之一”。 他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學都是不可能的。"
赫爾巴特將對兒童的管理作為實施教育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在赫爾巴特看來,教育過程可分為三大部分:管理、教學、訓育。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不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實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無從談起。在進行教學之前,必須首先對兒童進行管理,如果不首先通過管理將兒童天生的粗野倔強的性格壓下去,無論是教學還是教育都無法進行。但是,兒童管理既不是教學,也不屬于教育,旨在為順利進行教學和教育創造前提條件,除此之外別無目的,“這種管理并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脅、監督、權威與愛。
(三)興趣說與教學論
興趣的多方面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認識”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認識”的興趣是屬于周圍自然現實的認識,“是在觀念中摹寫在它面前的東兩”,而“同情”的興趣則屬于認識社會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別人的情感之中”。以上這兩大類興趣又可具體分為六種興趣: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宗教的興趣。為發展學生的興趣,他認為首先必須培養學生的自動精神,因為"津津有味地學習的東西,能夠很快地學會鞏固地掌握"。
興趣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興趣的多方面性”構成了兒童意識活動的內在動力。“興趣的多方面性”為教學內容的多樣性提供了可能和必要。由此,赫爾巴特提出了他的范圍廣泛的教學課程論。屬于經驗興趣的學科是自然科學、物理、化學、地理;屬于審美興趣的學科是文學、唱歌、圖畫,屬于同情興趣的學科是外國語(古典語與現代語)和本國語,屬于社會興趣的是歷史,政治、法律,屬于宗教興趣的學科則為宗教。
興趣的四階段與四段教學法。赫爾巴特還進一步對興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過程進行了探討,認為人的興趣是一個由“專心”和“審思”共同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動。“專心”與“審思”的矛盾運動構成了興趣的四個階段,即注意、期望、要求、行動。赫爾巴特正是依據興趣的四個階段提出了其極為著名且又影響極為巨大而深遠的“四段教學法”。 這就是把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明了就是向學生明確地講述新的教材;聯想就是通過教師和學生談話,使學生把新舊觀念聯合起來;系統就是學生在新舊觀念聯系的基礎上,去尋找結論、定義和規律;方法就是把已學得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培養學生有邏輯地、創造性思維的技能。赫爾巴特所規定的這些階段,由他的學生齊勒(Ziller)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
(四)性格觀與訓言論
訓言論即道德教育,是整個教育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他認為道德教育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心靈,而且能指導他們的感情、愿望和行為,形成他們的性格。
他認為道德教育不僅直接影響兒童的心靈,而且能指導他們的感情、愿望和行為,形成他們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應該依靠學生已有的美德。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長處,找到學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學壞了的學生的善良特征。用一個火花燃起另一個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認為包括以下幾種:約束學生;限定學生;規定明確的行為規則;使兒童心靈保持"寧靜和明朗";以獎勵和譴責去"鼓舞"兒童的心靈;勸告規律的生活方式,家長要保證兒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分辨是非,抵制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赫爾巴特所建立管理兒童的制度曾經廣泛地推行著,這種制度的缺點在壓抑兒童的創造性,使他們絕對服從成人的權威。
五、《普通教育學》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
1.《普通教育學》的歷史地位。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是教育理論發展史上的偉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論走向科學的開山祖和奠基石。
(1)赫爾巴特將五道念作為其教育論的理論基礎。這種試圖將教育目的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之上的努力顯然是一種理論上的貢獻,從而使其教育目的論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赫爾巴特試圖將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統一起來,將現實社會的要求與未來社會的召喚統一起來,從而培養既能立足現實,又能面向未來的人才,赫爾巴特試圖在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尖銳對立中尋找平衡和支點,并將這一思想體現和貫徹于其教育目的論之中。
(2)赫爾巴特將其管理論建立在性惡論的基礎之上,這顯然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但是,即使在赫爾巴特的最專制的管理論之中,我們還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東西:“人們只能理智地把這種服從同兒童本人的意志結合起來,并只能把這種服從作為一種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真正的教育的結果來期待得到”,“一個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權,而這種權力既不是從父母那兒得來的,又不是被學生承認的,那么他將完全自毀于此。”
(3)《普通教育學》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學論。
第一,赫爾巴特從其觀念、興趣、統覺等心理學思想中尋找其教學論的理論依據,試圖將其教學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這是赫爾巴特的一個極為重大的理論貢獻。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概念,從而正確地闡明了教學的定義,論述了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第三,“四段教學法”的提出。“四段教學法”對于教學的四個階段劃分得很清楚,且比較細致地考慮到學生學習時的心理狀態,注意到不同教學階段學生的不同興趣,特別考慮到不同的教學階段所應采取的不同教學方法。這對于知識的系統授受和教學過程的規范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4)在訓育論中,赫爾巴特試圖將道德的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統一起來,從而使人歸于“內心自由”。從中我們又可以看到赫爾巴特試圖將人之個性與社會性協調統一起來的努力。赫爾巴特重視有規律的生活在兒童的道德性格養成中的作用,將道德性格的養成生活化,重視教育者在形成兒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響和作用,主張陶冶,反對強制,所有這些,都是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
小結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體現在他這本《普通教育學》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學建設成為一門科學的主張、把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見解、多方面興趣的理論、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以及統覺心理學理論,等等,對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歐美多數國家以及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尤其是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其實,赫爾巴特的巨大的歷史功績主要不在于眾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之父”、“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等美譽,而在于他的教育學說成了西方近代教育傳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對赫爾巴特這樣重要的教育家來說,僅僅通過幾種教育著作,是不可能真正完整和全面地把握其思想體系的。在現代中國教育的發展進程中,赫爾巴特的影響也同樣重要。這不僅是因為他是最早被系統介紹到中國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對20世紀初期中國建立新式學堂和發展近代師范教育發揮了無人可及的巨大作用。而赫爾巴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影響則持續的時間更長。如果細讀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教育學者發表的有關教學和學習的論著,我們不難發現它們與赫爾巴特學說之間的種種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