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蔚斐
來源|成長的可能
圖|《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
(2019-2022)》
青少年抑郁癥有多嚴重?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2019-2022)》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中有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本次參與調研人群中,18歲以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達30.28%,18-24歲占比35.32%。
在2020年,《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顯示的數據來看,中國青少年的抑郁癥狀檢出率是24.60%,數字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青少年抑郁高發的現狀,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抑郁癥已經成為中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巨大威脅,青少年抑郁癥不僅是一個醫學、心理問題,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抑郁癥發病趨向于低齡化。據藍皮書的數據顯示,參與調研的人群中5成抑郁患者為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成因?體現在哪些方面?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
除了《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2019-2022)》中的數據分析之外,本文還總結了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在直播中分享給家長的建議,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從當下開始。
#1
抑郁癥成因:親子關系占比68.04%
在藍皮書中,有86%和68%的患者認為:引發抑郁癥的主要原因是情緒壓力和家庭親子關系。
上周,一則“媽媽給女兒停掉抗抑郁藥換成維生素”的新聞登上了微博熱搜,也讓更多人意識到,部分家長對于孩子的情緒忽視是多么嚴重。
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是他們成長中最重要的環境,有些家庭不注重親子關系的維護,等孩子到了青春期,親子之間的溝通就更少了。
有時,也不是孩子不想和家長溝通,我們時常能聽到一些言論,例如:
“我們小時候怎么沒有這么多抑郁癥?”
“孩子想開一點就好了。”
“孩子心理素質太差了。”
當孩子鼓起勇氣尋求幫助時,得到的卻是家長的漠視。家長對抑郁癥的態度,往往會對孩子形成二次傷害。
在抑郁癥發病的群體年齡畫像中,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抑郁癥發病群體呈年輕化趨勢,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郁癥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
藍皮書進一步指出,有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系和家庭關系中易出現抑郁,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沖突、家暴。
從調研結果來看,抑郁對學習和工作的影響程度最大,其次為社交生活、家庭生活。部分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成績下滑,也與情緒影響有很大關系。
現在的青少年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都很大,在這一成長的關鍵時期,家庭支持是患者最主要的社會支持,學校和單位是患者回歸社會的主要載體。它們能否提供理解、包容、支持的環境,是患者康復以及穩定的核心環節。
#2
五大維度判斷孩子是否存在心理疾病隱患
有時候,不是家長不關心孩子,而是家長對這方面的知識也知之甚少。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在直播中提到,如果孩子有嚴重的心理問題,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接受科學診斷,但有時候孩子的心理問題并沒有嚴重到可以確診為心理疾病的程度,僅是一種情緒的波動、心情的抑郁、行為的不振。
那么,家長該如何關注到我們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呢?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需要我們的幫助呢?彭凱平教授給家長提出了五個關注的關鍵點:
一、孩子的行為是不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以前特別歡蹦亂跳,現在沉默寡言;以前喜歡跟人交往,現在悶悶地退縮,不與人來往。孩子行為上的變化,其實是在給家長信號:孩子的生活和身心上產生了巨變。
二、孩子是否出現嚴重的睡眠問題?
例如:孩子經常抱怨睡不著覺,起來萎靡不振。
三、孩子是否出現嚴重的食欲變化問題?
吃不下飯,經常抱怨沒有胃口,不想吃飯,甚至體重也發生巨大的變化。
四、孩子是否和別人產生強烈的沖突?
例如:動不動就生氣、發脾氣。
五、孩子是否有嚴重的退縮行為?
例如:不與親人交往,不和別人談話,不理不睬、孤獨。
以上這五點,某種程度上都在給家長釋放信號,如果偶爾出現這樣的問題,是正常的、可解決的,但是如果連續五天都是這樣的問題的話,就需要家長多加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大關注點不是一個科學的標準,因為人與人不一樣,孩子的性格、家庭生活環境都不一樣,只是給家長一個方向,作為參考。如果孩子出現嚴重的輕生現象,則要立刻尋求專業幫助。
#3
家長可以怎么幫助孩子?學會情緒調節的方法
當孩子出現輕微的抑郁癥狀時,家長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自我調整?彭凱平提出3C原則:
一、Contact。
主動親近、接觸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和自己的孩子增加擁抱的次數,與他們打鬧、嘻嘻哈哈、勾肩搭背,與他們一起打球、看電影、郊游,多和孩子在一起活動。活動很重要,
當孩子出現初期的心理上的不舒服癥狀時,帶他走出家門,尤其是逼他下床,是非常關鍵的第一步。
二、 Communication。
一定要進行溝通、交流、分享,鼓勵孩子講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麻煩、挑戰、挫折、打擊、不如意。
親子之間的每日談話至少要有30分鐘以上,不能三言兩語、淺談輒止,要與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
三、Collective。
一定要讓孩子融入社會、融入人際關系,鼓勵孩子交友、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孩子和社會上積極的、有益的事情聯系在一起,發現自己的愛好,培養興趣,多參與集體、公益的事業,多多互動。
除此之外,彭凱平還建議家長把情緒調節的方法教授給孩子,當他們感到情緒郁悶的時候、煩惱急躁的時候,能有一些簡單的技巧進行自我情緒管理。
彭凱平的情緒調節“八正法”,家長可以學起來,同時教給孩子:
一、學會平穩呼吸。
很多情商課程的第一個技巧就是學會吸氣,當我們能夠把氣慢慢吸進來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就能慢慢好轉。比如你開車上班時,突然有人超車,一定會讓你火冒三丈,這時候如果你能慢慢吸氣,就會發現憤怒的情緒在得到抑制。
二、抬頭挺胸。
當一個人抬頭挺胸時,呼吸會比較順暢,垂頭就容易感到喪氣。
三、撫摸身體。
鼓勵孩子自己拍拍手、鼓鼓掌、錘捶胸、摸摸臉,對情緒調節有很大的幫助。實在不行,父母可以擁抱一下孩子,肢體的接觸和撫摸的安撫作用是非常強烈的。
四、聞香。
嗅覺是先有情緒反應,再有判斷分析。氣味會先刺激杏仁核,讓我們感受到舒服還是不舒服。可以是精油、香水、熏香,聞一些令孩子愉悅的香氣,或進行沐浴。
五、運動游戲。
鼓勵孩子找一件他喜歡做的事,可以是運動,也可以是生活中任何小事。
六、藝術作品的調節。
例如:聽音樂,積極的音樂能調節情緒。也可以欣賞喜劇、相聲,幽默的故事,都可以讓孩子感到愉悅。
七、禪思專念。
做一些集中注意力的事,如冥想、瑜伽、打坐。
八、寫作。
當孩子能把自己的心情寫下來時,我們會發現在寫作過程中,孩子的情緒能得到很好的安撫。因為寫作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對我們的情緒活動有抑制作用,大腦的神經系統是協同作用的,理性上升時,感性下降。
鼓勵孩子多些心里的感受、讀書心得、新的靈感或是一件好事,都會讓孩子心情愉快、自信的感覺油然而生。
總結下來,嚴重的情緒問題交給心理醫生;輕微的抑郁由家長帶著孩子做一些有益的事;同時教孩子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家長做好三點,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