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石鼓文》對近現代書家的啟示

《石鼓文》對近現代書家的啟示  

2014-02-05 10:27:21|  分類: 書法 |舉報 |字號 訂閱

 

 
 
 
 
  
 
 
 
 
 
 
 
 
 

《石鼓文》對近現代書家的啟示⊙夏長先

內容提要:《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文字刻石,自唐初在陜西鳳翔被發現后,杜甫、韓愈、韋應物等對其倍加贊頌。真正得益于《石鼓文》的還應該首推近代書畫印三絕的吳昌碩。繼吳之后,取法石鼓者頗多,但均不能與吳頡頏。

關鍵詞:石鼓文   刻石   康有為   近現代   古文字   韓愈

《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文字刻石,自唐初在陜西鳳翔被發現后,杜甫、韓愈、韋應物等對其倍加贊頌。張懷瑾《書斷》云:“(石鼓文)乃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贊曰:“《石鼓文》則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

《石鼓文》原約600余字,唐宋時已殘。《石鼓文》用筆渾厚古拙,圓起圓收。其行筆勁健古雅,結構嚴謹莊重,近似小篆。《石鼓文》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字體已趨于規范化,少有生僻字。因此,后人稱之為小篆之祖。唐宋以來,凡學篆書者,無不推崇《石鼓文》,然無所作為。有清一代,由于金石、考據學的大興,《石鼓文》作為篆書學習的最佳范本之一,受到學書者極大的重視,因為它上承古籀,下啟秦篆,因此,得益于《石鼓文》的書家頗多。近現代,吳昌碩、王福廠、羅振玉、陶博吾等可謂學石鼓文的佼佼者。

吳昌碩的書法,楷書從顏真卿入手,又取法鐘繇;隸書以《漢祀三公山碑》為主;行書初學王鐸,后學歐陽洵及米南宮。晚年作篆隸及狂草,尤以臨《石鼓文》的成就最大。吳昌碩的早期石鼓文作品結體較為平正,至晚年,其作品已達爐火純清的境界。吳氏抓住《石鼓文》左右上下參差的取勢特點,使每個字都各有姿態,或正或欹,或伸或縮,或動或靜,或疏或密,力求整齊中求不整齊,簡化中求變化。同時,他又將鄧石如與秦篆中的筆法融于自己筆下——起筆逆鋒,中鋒鋪毫,收筆大多戛然而止。在結字上,吳氏一改《石鼓文》方正的特點,變方為長,增加欹側之勢。而且上緊下松,上密下疏,上實下虛。而個別字由于筆畫較少,或構成不同,又一反常態,變得上疏下密,上虛下實。吳昌碩所創作的《石鼓文》作品,既有條幅,也有中堂,但對聯卻更令人心動。

《石鼓文》對近現代書家的啟示⊙夏長先

內容提要:《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文字刻石,自唐初在陜西鳳翔被發現后,杜甫、韓愈、韋應物等對其倍加贊頌。真正得益于《石鼓文》的還應該首推近代書畫印三絕的吳昌碩。繼吳之后,取法石鼓者頗多,但均不能與吳頡頏。

關鍵詞:石鼓文   刻石   康有為   近現代   古文字   韓愈

《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文字刻石,自唐初在陜西鳳翔被發現后,杜甫、韓愈、韋應物等對其倍加贊頌。張懷瑾《書斷》云:“(石鼓文)乃開闔古文,暢其纖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鏤鐵,而端姿旁逸,又婉潤焉。”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贊曰:“《石鼓文》則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

《石鼓文》原約600余字,唐宋時已殘。《石鼓文》用筆渾厚古拙,圓起圓收。其行筆勁健古雅,結構嚴謹莊重,近似小篆。《石鼓文》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字體已趨于規范化,少有生僻字。因此,后人稱之為小篆之祖。唐宋以來,凡學篆書者,無不推崇《石鼓文》,然無所作為。有清一代,由于金石、考據學的大興,《石鼓文》作為篆書學習的最佳范本之一,受到學書者極大的重視,因為它上承古籀,下啟秦篆,因此,得益于《石鼓文》的書家頗多。近現代,吳昌碩、王福廠、羅振玉、陶博吾等可謂學石鼓文的佼佼者。

吳昌碩的書法,楷書從顏真卿入手,又取法鐘繇;隸書以《漢祀三公山碑》為主;行書初學王鐸,后學歐陽洵及米南宮。晚年作篆隸及狂草,尤以臨《石鼓文》的成就最大。吳昌碩的早期石鼓文作品結體較為平正,至晚年,其作品已達爐火純清的境界。吳氏抓住《石鼓文》左右上下參差的取勢特點,使每個字都各有姿態,或正或欹,或伸或縮,或動或靜,或疏或密,力求整齊中求不整齊,簡化中求變化。同時,他又將鄧石如與秦篆中的筆法融于自己筆下——起筆逆鋒,中鋒鋪毫,收筆大多戛然而止。在結字上,吳氏一改《石鼓文》方正的特點,變方為長,增加欹側之勢。而且上緊下松,上密下疏,上實下虛。而個別字由于筆畫較少,或構成不同,又一反常態,變得上疏下密,上虛下實。吳昌碩所創作的《石鼓文》作品,既有條幅,也有中堂,但對聯卻更令人心動。吳氏石鼓文集聯大氣磅礴,充滿陽剛之氣。在墨法上,吳昌碩化《石鼓文》的“刻”為“寫”。起筆濃重,收筆呈干枯之勢,做到了“將濃遂枯,帶燥方潤”。在吳昌碩的石鼓文作品中,還滲透著封泥、磚瓦等書體的特點。此外,篆刻的刀法,繪畫的用筆等也自然地流露其中。他寫石鼓文的款式也非常講究,既有篆書款,也有行草款,尤以行草款為佳。筆勢流暢灑脫,字的大小一任自然,活躍了氣氛,強化了其獨特的藝術生個性。

羅振玉是古文字學家,他早年書學顏真卿,后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對甲骨文的考訂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作為學者,其創造意識相對來說不夠強烈,因為學者注重的是治學的嚴謹,體現在書法創作上則是忠實于原作,強調用筆的精到,字法的準確性。相對于《石鼓文》來說,以小篆筆法而為之:點畫藏頭護尾,令筆心常在畫中行;行筆流暢婉轉,線條粗細均勻,少了幾分“金石氣”,多了一些“書卷氣”。羅氏《石鼓文》的結字趨于長方,符合“黃金分割”,但他的結字又不同于小篆的絕對平衡、對稱。他的每個字的重心不像吳昌碩偏上,而是偏中,因此,羅氏的《石鼓文》作品是平正中求錯落,對稱中求參差。如果說吳氏石鼓是動中寓靜的話,羅氏石鼓則是靜中含動。羅振玉一生學貫古今,著述等生,令當代無數書人汗顏。

王福廠的篆書創作似乎稍遜于他的篆刻,他18歲輯成《福廠藏印》,27歲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說文部首拾異》,37歲完成了《糜研齋作篆通假》……足見其精通篆籀、訓詁之學。更值得稱道的是,1904年,他與葉銘、丁仁、吳隱在杭州西湖孤山創設西泠印社,至今還影響海內外印壇。

王福廠的篆書上溯三代,下承清代,尤致力于“二李”及《石鼓文》的研究。李斯乃秦相,是“書同文”的創造者與實踐者。李陽冰是唐代篆書大家。“二李”篆書勁健圓潤,端莊典雅,是典型的鐵線篆,也是后人取法的楷模。《石鼓文》雖為大篆,因其誕生年代較晚,已具備小篆的諸多特點。王福廠把小篆與《石鼓文》相結合,增加了自己篆書線條的厚度與結字的安穩。王福廠對清代以降的篆書大家也悉心研究。他學鄧百如,以隸入篆;學楊沂孫,大小篆融合;也學吳昌碩,得獵碣三昧。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對鐘鼎、權量、鏡銘,乃至繆篆的涉獵。王氏篆書大小篆融會貫通,頗具恬談、典雅之韻味。就用筆來說,以圓為主,以方為鋪。所謂圓筆,一謂用筆的圓,即起筆逆人平出,收筆回鋒護尾;二謂點畫的圓,即筆畫圓潤,提按起伏不大,轉折處多轉少折呈圓轉之勢,且長弧筆較多。在一幅作品中,如果沒有過硬駕馭毛筆的能力,是很難將點畫表現得如此優美、勁健的。王氏篆書的結字比較平正,重心居中偏上,較之吳昌碩來說平穩安詳。從墨色來看,王氏篆書點畫如漆,無枯筆及飛白等特殊墨法;就章法來說,作者喜采用界格的方式,使正文與落款各行其道,大者不顯大,小者不顯小,長者不顯長,短者不顯短;就字法來說,聯文中有大篆,有小篆,也有繆篆;在款字中,以篆入楷,別具一格,沒有矯揉造作之感。王氏篆書具有美術化、裝飾化傾向,其《石鼓文》味不濃。而王氏平時所寫的《石鼓文》大多忠實于原作,縱有行,橫有列,更顯得玲瓏剔透,晶瑩可愛,不斷吸收歷代篆書大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篆書個性與風格。

現代書家中寫大篆的也較多,但能取《石鼓》遺韻而又能獨顯個性者,當數陶博吾、劉自櫝二位先生。

陶博吾先生是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石鼓文》的,他的金文作品走向了一個極端,而在這個極端中,我們很難找出哪一筆,哪一字是從《石鼓文》中來的,而細細評味,他確實又含有石鼓遺韻。這是他舍“形”取“神”的結果。陶博吾先生的《石鼓文》作品,用筆不甚講究:藏鋒者有之,露鋒者有之,中鋒者有之,側鋒者有之。其點畫有曲有直,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輕有重。相對于《石鼓文》來說,陶以反其道的用筆、點畫而為之,故其用筆具有行草筆意,而點畫又具有楷、隸、行的特點。陶氏的石鼓文作品比吳昌碩更加恣肆跌宕,在同一個字中,絕少有相同的點畫出現,這就像鄭板橋的“六分半”。陶氏所寫石鼓文很少有對稱筆畫,雖大多數字的重心都偏上,但整行字的重心都在一條直線上。陶氏的作品節奏感很強,每行字都呈搖擺狀態,顯得跳越。陶博吾先生的石鼓文作品中的“折畫”頗具個性,非方非圓,很多地方都是提筆另起,似斷非斷,若隸若楷。陶氏篆書的字法也很有特色,除了《石鼓文》之外,金文中的《散氏盤》、秦詔版文字、漢隸、魏碑等都滲透其中。大疏大密,大開大合;大敧大正,大虛大實。大巧若拙是陶博吾先生石鼓文作品的最大特色。

《石鼓文》的線條簡潔圓勁,行筆起伏不大,更少提按,因此,點畫粗細不明顯,用筆多在腕上變化。劉自櫝習篆書從鄧石如入手,后又研習《嶧山碑》。鄧氏篆書雖有個性,但容易使學書者走入死胡同。《嶧山碑》是秦“書同文”的產物,就像現在的規范字,雖工整有余,但意趣不足。早年,劉氏篆書受《虢季子白盤》的影響,結字緊湊而活潑,后來,他博取眾長,不斷吸收歷代篆書大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篆書個性與風格劉自櫝先生對篆書的取法是先博后約,故其《石鼓文》只是他所涉獵的一種。也就是說,劉氏篆書中的石鼓味不濃,但我們還是隱隱約約看到或多或少的《石鼓》影子。他的作品的“石鼓”味既有對原帖的攝取,也有對原帖的舍棄。攝取的是《石鼓文》的用筆、結字,舍棄的是字法。劉自櫝先生金文作品中的裝飾味較濃,夸張手法的大量運用有時候會引起關于字法的爭議。

劉先生的篆書作品用筆圓融,點畫勁健,而這兩點是《石鼓文》的最基本特點。劉氏金文作品的結字偏長,疏密有致,這是受吳昌碩的影響所致。而夸張點畫、改變字法則是劉氏篆書作品的最大特色。他對點畫的夸張不像吳昌碩一味拉長筆畫,也不像陶博吾隨心所欲地夸大或縮小,他的夸張一般是化長為短,化直為曲,化橫為點。在結字上,除偏長之外,他講究對稱、均衡、簡省、挪位等變化,最具特色的是筆畫中的“S”型線條,猶如一道美麗的彩虹。這種筆畫雖然只是偶然出現,但他卻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富于作品許多浪漫色彩。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吳氏石鼓“樸”,羅氏石鼓“秀”,王氏石鼓“正”,陶氏石鼓“拙”,劉氏石鼓“厚”。同樣是取法《石鼓文》,由于各自取舍的“度”不同、閱歷不同、審美不同,所形成的個性與風格也就不同。但愿書法愛好者能從上述諸家身上得到啟發,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繼承、創新之路。吳氏石鼓文集聯大氣磅礴,充滿陽剛之氣。在墨法上,吳昌碩化《石鼓文》的“刻”為“寫”。起筆濃重,收筆呈干枯之勢,做到了“將濃遂枯,帶燥方潤”。在吳昌碩的石鼓文作品中,還滲透著封泥、磚瓦等書體的特點。此外,篆刻的刀法,繪畫的用筆等也自然地流露其中。他寫石鼓文的款式也非常講究,既有篆書款,也有行草款,尤以行草款為佳。筆勢流暢灑脫,字的大小一任自然,活躍了氣氛,強化了其獨特的藝術生個性。

羅振玉是古文字學家,他早年書學顏真卿,后致力于古文字研究,對甲骨文的考訂具有創造性的貢獻。作為學者,其創造意識相對來說不夠強烈,因為學者注重的是治學的嚴謹,體現在書法創作上則是忠實于原作,強調用筆的精到,字法的準確性。相對于《石鼓文》來說,以小篆筆法而為之:點畫藏頭護尾,令筆心常在畫中行;行筆流暢婉轉,線條粗細均勻,少了幾分“金石氣”,多了一些“書卷氣”。羅氏《石鼓文》的結字趨于長方,符合“黃金分割”,但他的結字又不同于小篆的絕對平衡、對稱。他的每個字的重心不像吳昌碩偏上,而是偏中,因此,羅氏的《石鼓文》作品是平正中求錯落,對稱中求參差。如果說吳氏石鼓是動中寓靜的話,羅氏石鼓則是靜中含動。羅振玉一生學貫古今,著述等生,令當代無數書人汗顏。

王福廠的篆書創作似乎稍遜于他的篆刻,他18歲輯成《福廠藏印》,27歲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述《說文部首拾異》,37歲完成了《糜研齋作篆通假》……足見其精通篆籀、訓詁之學。更值得稱道的是,1904年,他與葉銘、丁仁、吳隱在杭州西湖孤山創設西泠印社,至今還影響海內外印壇。

王福廠的篆書上溯三代,下承清代,尤致力于“二李”及《石鼓文》的研究。李斯乃秦相,是“書同文”的創造者與實踐者。李陽冰是唐代篆書大家。“二李”篆書勁健圓潤,端莊典雅,是典型的鐵線篆,也是后人取法的楷模。《石鼓文》雖為大篆,因其誕生年代較晚,已具備小篆的諸多特點。王福廠把小篆與《石鼓文》相結合,增加了自己篆書線條的厚度與結字的安穩。王福廠對清代以降的篆書大家也悉心研究。他學鄧百如,以隸入篆;學楊沂孫,大小篆融合;也學吳昌碩,得獵碣三昧。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他對鐘鼎、權量、鏡銘,乃至繆篆的涉獵。王氏篆書大小篆融會貫通,頗具恬談、典雅之韻味。就用筆來說,以圓為主,以方為鋪。所謂圓筆,一謂用筆的圓,即起筆逆人平出,收筆回鋒護尾;二謂點畫的圓,即筆畫圓潤,提按起伏不大,轉折處多轉少折呈圓轉之勢,且長弧筆較多。在一幅作品中,如果沒有過硬駕馭毛筆的能力,是很難將點畫表現得如此優美、勁健的。王氏篆書的結字比較平正,重心居中偏上,較之吳昌碩來說平穩安詳。從墨色來看,王氏篆書點畫如漆,無枯筆及飛白等特殊墨法;就章法來說,作者喜采用界格的方式,使正文與落款各行其道,大者不顯大,小者不顯小,長者不顯長,短者不顯短;就字法來說,聯文中有大篆,有小篆,也有繆篆;在款字中,以篆入楷,別具一格,沒有矯揉造作之感。王氏篆書具有美術化、裝飾化傾向,其《石鼓文》味不濃。而王氏平時所寫的《石鼓文》大多忠實于原作,縱有行,橫有列,更顯得玲瓏剔透,晶瑩可愛,不斷吸收歷代篆書大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篆書個性與風格。

現代書家中寫大篆的也較多,但能取《石鼓》遺韻而又能獨顯個性者,當數陶博吾、劉自櫝二位先生。

陶博吾先生是以自己的審美眼光來理解《石鼓文》的,他的金文作品走向了一個極端,而在這個極端中,我們很難找出哪一筆,哪一字是從《石鼓文》中來的,而細細評味,他確實又含有石鼓遺韻。這是他舍“形”取“神”的結果。陶博吾先生的《石鼓文》作品,用筆不甚講究:藏鋒者有之,露鋒者有之,中鋒者有之,側鋒者有之。其點畫有曲有直,有長有短,有粗有細,有輕有重。相對于《石鼓文》來說,陶以反其道的用筆、點畫而為之,故其用筆具有行草筆意,而點畫又具有楷、隸、行的特點。陶氏的石鼓文作品比吳昌碩更加恣肆跌宕,在同一個字中,絕少有相同的點畫出現,這就像鄭板橋的“六分半”。陶氏所寫石鼓文很少有對稱筆畫,雖大多數字的重心都偏上,但整行字的重心都在一條直線上。陶氏的作品節奏感很強,每行字都呈搖擺狀態,顯得跳越。陶博吾先生的石鼓文作品中的“折畫”頗具個性,非方非圓,很多地方都是提筆另起,似斷非斷,若隸若楷。陶氏篆書的字法也很有特色,除了《石鼓文》之外,金文中的《散氏盤》、秦詔版文字、漢隸、魏碑等都滲透其中。大疏大密,大開大合;大敧大正,大虛大實。大巧若拙是陶博吾先生石鼓文作品的最大特色。

《石鼓文》的線條簡潔圓勁,行筆起伏不大,更少提按,因此,點畫粗細不明顯,用筆多在腕上變化。劉自櫝習篆書從鄧石如入手,后又研習《嶧山碑》。鄧氏篆書雖有個性,但容易使學書者走入死胡同。《嶧山碑》是秦“書同文”的產物,就像現在的規范字,雖工整有余,但意趣不足。早年,劉氏篆書受《虢季子白盤》的影響,結字緊湊而活潑,后來,他博取眾長,不斷吸收歷代篆書大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篆書個性與風格劉自櫝先生對篆書的取法是先博后約,故其《石鼓文》只是他所涉獵的一種。也就是說,劉氏篆書中的石鼓味不濃,但我們還是隱隱約約看到或多或少的《石鼓》影子。他的作品的“石鼓”味既有對原帖的攝取,也有對原帖的舍棄。攝取的是《石鼓文》的用筆、結字,舍棄的是字法。劉自櫝先生金文作品中的裝飾味較濃,夸張手法的大量運用有時候會引起關于字法的爭議。

劉先生的篆書作品用筆圓融,點畫勁健,而這兩點是《石鼓文》的最基本特點。劉氏金文作品的結字偏長,疏密有致,這是受吳昌碩的影響所致。而夸張點畫、改變字法則是劉氏篆書作品的最大特色。他對點畫的夸張不像吳昌碩一味拉長筆畫,也不像陶博吾隨心所欲地夸大或縮小,他的夸張一般是化長為短,化直為曲,化橫為點。在結字上,除偏長之外,他講究對稱、均衡、簡省、挪位等變化,最具特色的是筆畫中的“S”型線條,猶如一道美麗的彩虹。這種筆畫雖然只是偶然出現,但他卻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富于作品許多浪漫色彩。

綜上所述,概括起來說,吳氏石鼓“樸”,羅氏石鼓“秀”,王氏石鼓“正”,陶氏石鼓“拙”,劉氏石鼓“厚”。同樣是取法《石鼓文》,由于各自取舍的“度”不同、閱歷不同、審美不同,所形成的個性與風格也就不同。但愿書法愛好者能從上述諸家身上得到啟發,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繼承、創新之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李剛田說石鼓文
吳昌碩《西泠印社記》賞析_馬永良篆刻藝術 Ma Yongliang Seal Cuttin...
先秦石鼓文與吳昌碩石鼓文
吳昌碩篆書藝術成長及篆學思想
三座大篆高峰——吳昌碩、黃賓虹、陶博吾
《石鼓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SHOW| 万山特区| 彭泽县| 长泰县| 仁化县| 松溪县| 桃园市| 永靖县| 余江县| 琼结县| 滦南县| 荣成市| 大竹县| 湖口县| 花垣县| 武威市| 梓潼县| 崇文区| 顺义区| 芦溪县| 洪江市| 黄平县| 泽库县| 库伦旗| 塔河县| 鄂州市| 泌阳县| 都江堰市| 三河市| 杭锦后旗| 即墨市| 兴宁市| 重庆市| 永靖县| 壤塘县| 巴青县| 富民县| 长沙市| 广昌县| 兴国县| 图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