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劉老師講沙盤網絡微課堂。這里是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學課堂。
劉老師將會在這里跟大家講解如何以沙盤游戲和分析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學會教育孩子、改善自己的情感婚姻狀況、同時找到自我認知和未來發展的最佳途徑。
每周十分鐘,一起來學習
今天我們進入
第十四講 消除抑郁要除根
沒辦法,這一講勢必要長了,因為要說的話實在有點多。
前兩講,我們都提到過導致抑郁的原因,遺傳是人生來就已經注定的,大腦神經遞質濃度的病理目前尚未研究出來。這兩點 都是我們所不能左右的。重大生活事件和成長經歷是外部原因,我們同樣不能左右。只有導致抑郁的追求完美與現實無法滿足之間的沖突是內部的致病因素,是我們可以改變的。這就是我們消除抑郁要除的根了。
01 理想化自我——抑郁的根源
請看下圖,這是一張抑郁根源及解決之道的簡圖。
我們先看圖的上半部分,導致抑郁的根源——追求完美。而導致追求完美的根源又可分為創傷性追求和優越感型追求,創傷性追求導致自卑,優越感型追求導致自負,兩種追求都會帶來對現實的逃避,進而把自己夾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不到真實自我,又不能解決問題,于是開始恨自己,嚴重的甚至自殘輕生。
理想化自我(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理想化自我。
理想化自我的定義:脫離現實而憑空虛構的自我意象。
當個體在未長大成熟的時候遇到困難又沒有正確的方法途徑來加以引導,就會造成個體人格的不完整,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缺失,或是沒有安全感,是初期的基本焦慮。
最初,個體可能會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消除這種焦慮,而當外界的壓力大于個體的努力時,個體就會通過一種更簡便的方法來緩和這一基本焦慮,那就是自我理想化。在自我理想化中TA能實現所有的一切,不僅包括美好未來的許諾還包括自身缺點的美化。
但是不久TA就會發現,現實過程中理想化自我總是處處碰壁并遭到抵制,這讓TA依舊痛苦。因此TA就會強迫自己為實現這一理想化自我而制定一系列的計劃目標并付諸行動,予以實現。
經驗證明,抑郁的程度與理想化幻想的深度成正比。
繼續深挖,理想化自我的產生,根源有兩種,一種是創傷性經歷,另一種是優越環境養育。
創傷性經歷
創傷性經歷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中點滴的負性經歷累積導致的創傷;另一種是重大生活事件導致的創傷。這兩種創傷,都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內心產生焦慮和恐懼。重大生活事件,比如喪親,這個很好理解,這里不多說。我們重點來說一說負性經歷的累積。
童年的成長經歷對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內心的安全感影響非常大。
就像遺傳一樣,病態的父母養育病態的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體驗到無能為力,認知到自己沒有得到滿足所帶來的挫敗感等,都會使他們不考慮孩子的個性或者真正的意愿,希望通過孩子來補償他們自己有瑕疵的自我形象。
這樣,孩子就不再是TA自己,而是父母期望的形象,比如突然學習好起來,是因為父母有一次因為學習好夸過TA。比如特別會唱歌跳舞,是因為父母覺得這樣有得向別人炫耀。如果不能獲得父母期待的成功,就會受到斥責;如果孩子顯示出弱小、無能或者社交上的愚蠢,他們將受到情感上的威脅。
于是,父母的愛就變成了有條件的。
一旦適應了這種父母認可的模式,孩子很難意識到這是父母的錯,反而會認為是自己不夠好,父母才不愛自己。之后就會更加努力做得足夠好以博得父母的愛。
當一個孩子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就會產生自卑感及無能感。這種來自于外在的否定漸漸變成內在的自我否定。
長大后,在人際關系中他們學會了總是很“善良”,害怕得罪人。同樣,做事情也盡量做得盡善盡美,害怕遭遇到別人的否定。就算如此努力,TA卻依然整日活在緊張不安當中,害怕別人了解TA之后就會離TA而去。
有時,也因為太過于自貶,即使是TA努力獲得的,即使是TA本身具備的能力,TA也會覺得不值一提。
優越環境養育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當孩子從小過于受到關注、重視、溺愛或太早就取得“成功”,成了周圍人議論的話題,關注的中心。這時,TA就會認為我就應該是中心,就該擁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自負的孩子,很難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的現實。TA無法面對他人的否定及不認同,也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與缺點。
就像夸父逐日一樣,確實英雄,也很有能力,但控制太陽這事還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最終要了他的命。
自負,也可能來自于父母“無形的壓力”,如你是與眾不同的,不能和普通人的小孩一樣。于是,這孩子就好像個超級演員,生活就是舞臺,所有人都是觀眾,有人的地方TA永遠都在表演,在那么多人的注視下,TA無法接受自己的一點瑕疵與不完美之處。
病態自負者,為了給人留下好印象,付出了太多——自由、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大量的時間、同時忍受著無時無刻不在的焦慮感。
一位男士,在他讀初中的時候從同學那里知道了一些與性有關的事情,之后的一天他突然對母親產生了關于性的聯想,沒想到這就是他噩夢的開始,從此背負起沉重的負罪感,再也無心學習,整日萎靡不振。
上高中后又因為手淫覺得自己丑惡。
后來談了女朋友,他開了一個把她搶到家里做老婆的玩笑,之后就在頭腦不斷浮現出她被人強暴的畫面。
最后,這一切變得不可收拾,見到男性他都擔心自己會出現同性戀的想法。
逃避
因不被關注而焦慮,因羞于見人而自責,因成績落后而耿耿于懷,因遇到比自己更優秀的人而緊張不安。
當理想化自我被現實擊破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兩種結局:一種是放棄,輕度的放棄表現為抑郁或社交恐懼,最徹底的放棄是輕生;另一種表現是掙扎,TA可能用各種強迫性的方法來逼迫自己繼續努力。
有的人為了能在寫字上超越別人,會不停地練字;有的人雖然沒有藝術潛力,但依然會逼著自己多才多藝;甚至連自己抑郁了,都不能接受。這是明顯的逃避。
也有人不談戀愛,自我解釋為寧缺毋濫;不交朋友,解釋為世態炎涼;不去追求理想,解釋為腳踏實地……這些其實也是逃避,隱形的逃避。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依賴。依賴別人做判斷,依靠別人做決定,TA自己則可以什么責任都不承擔,出了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于是成功逃避。
這種恐懼和焦慮慢慢地會泛化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怕鬼,恐高,密集恐懼癥,害怕黑暗,害怕自己生病,害怕驚恐發作,害怕變瘋,害怕觸犯法律,害怕自己會殺人……害怕任何超出控制的事情。
迷失自我
當一個人迷失了真我,TA將不知道自己是誰,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整個人陷入病態的追求當中,不是為了擺脫自卑,就是為了維系自我。
自恨
漸漸地從第一階段掙扎未果的情況下,TA慢慢地變得垂頭喪氣,幾乎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抵抗。接著自恨就會接管帥位。
當自恨演變成一種自我攻擊的時候也可以表現為“自我折磨”。明顯的自我折磨是“自殘”,隱含的自我折磨是一種墮落的生活方式,TA會從事明顯低于自己能力的工作。有時在高處或者面對尖銳物品的時候還會突然產生傷害自己的想法。
當然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就抑郁的人是具有抑郁潛質的,也許TA的生活也經歷過點滴的負性累積。事件本身不過是引起抑郁的導火索而已。
02 “我太累了,好想停下來休息”
病態自卑者被診斷為抑郁的可能性更大,因為TA存在嚴重的自貶與自我攻擊。
而病態自負者更多時候被診斷為社交恐懼、強迫或焦慮。因為TA已經活在完美自我的幻想種,只需要維系即可。
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
講了那么多,你是否已經找到了自己心病的癥結所在急著要去行動了?
別急,我先問問你:累嗎?
見過最多的回答是:“累,太累了,好想休息,可是我不能停下來。我必須繼續努力?!?/p>
這話也對也不對。
對是因為,改變抑郁確實需要有持續努力的決心。
不對是因為已經累了,還能有多大的力氣努力呢?
在面對現實的時候,抑郁的人就是這樣,不停地做這做那,急于要把所有的時間都填滿,即使身體沒有在做,大腦也時刻不停地運轉著。
因為TA確實不能停,停下來就會體驗到強烈的焦慮及恐懼。他們手抖、頭痛、心慌,所有的軀體癥狀都會變著法地來襲。同時精神上的折磨更是苦不堪言。
可是,怎么辦呢,不停下,怎么能看清楚自己痛苦的來源呢?!
況且已經很辛苦了,還一味地要求自己做那些做不到的事,也未免太殘忍了。
偶爾停下來歇歇,允許自己按照可以接受的節奏,量力而行,循序漸進,身心愉悅地成長不好嗎?!
……
好了,這下可以開始了吧?
別急,我再問一個問題:你打算怎么面對呢?
聽到的更多的回答是:“努力做好自己唄,我現在還不夠好?!?/p>
這確實是面對,可這種面對是為了改正自己的缺點,期望通過自己的改變就可以受到所有人的關注,就可以擺脫人類局限性的束縛。這依然是在理想化自我。
只是面對,不改變負性思維,不放棄對理想化自我的追求,這種面對就變成了自虐。
所以,改變的策略很重要,是讓自己更完美還是允許自己不夠好,這是個關鍵。再說了,即使你不允許,事實也是每個人都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是有局限性的。要知道自己的半斤八兩??涓改敲从斜臼?,不還是死在了找水的路上嘛。
03 聽半截道長說——如何擺脫抑郁
現在我們來看這張圖的下半部分。
擺脫完美,停止戰爭,看清自己是自卑還是自負,看清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不再逃避,不再表演,摒棄理想化自我,勇敢面對,回歸真實的自我才是正道。這里邊可以采取多種的方法,比如冥想、聽音樂、放松、做沙盤、接受心理咨詢等等。但關鍵是前提要對。
正好寫到這,騰訊視頻里熱播的電視劇《將夜》里一段經典對白吸引了我。
故事里的光明之子,燕國皇子隆慶,被他的死對頭寧缺廢掉了血山氣海,來到知守觀重新修行,遇到了半截道長。
半截道長:看看你的雙眸,你暗中修行灰眼功法了吧,你想找機會吸走我的功力,你想走歪路?你知道你最不如寧缺的地方是什么?你意志夠堅定,修為夠精進,有野心,有想法,能忍耐,手段也算毒辣,似乎已經具備了梟雄的所有條件,可是你知道為什么我還說你是廢物,你依然戰勝不了那個人。
隆慶:請前輩賜教。
半截道長:因為你臉皮不夠厚,換句話說,你似乎總想保有你皇子的驕傲,而你根本就不明白,要想成為世間最強大的修行者,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丟掉自己的驕傲,把自己融進污爛的泥沼,方成正果。如果你進洞的第一天,就能跪下來求我,讓我把功力傳給你一半,我一定會幫你的。
隆慶喊道:這不可能,這不可能,這絕對不可能,不可能。
半截道長:別再掩飾了,你內心的驕傲,是在掩飾你的貪婪,虛偽而廉價。這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只有你放下身段,不論采用什么手段,去獲取你可以獲得的一切,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別人才能認可你的驕傲,那才是真正的驕傲。
如果我們把灰眼功法比作理想化自我,把不走捷徑的修行看作是擺脫完美的正確道路,如果抑郁者的身邊能有一個像半截道長那樣的智者,不時提點一二,告訴TA放下驕傲,接受自己也會失敗,放下自卑,學會對抗負性思維,抑郁是否就會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呢?
接納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不再抑郁的那一天。
好了,今天的“劉老師講沙盤網絡微課堂”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收聽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今日總結】
理想化自我的定義:脫離現實而憑空虛構的自我意象。
童年的成長經歷對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內心的安全感影響非常大。
真正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改變自己
接納自己的那一天,就是不再抑郁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