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學術的傳承、裂變與轉型:晚清思想史專題課程
微課堂第60期
公眾號回復60報名
7月7日(周五)晚8點開始
小班授課,精讀精講
開班后,發送課程閱讀禮包!
微信群(直播平臺)語音+圖片+文字
『 思想史 』 線索紛繁、頭緒復雜
“一部二十四史從何講起”的困境
在這個領域表現更為鮮明
近代中國內外變動巨大的歷史語境下
更是千頭萬緒
前言
七月,晚清中國思想史系列精讀班
開課啦!
趁著大好的暑假時光,何不趕緊充實自己!
系列課程簡介
鄭州大學祁梁老師將以思想的傳承、裂變與轉型為線索:
①講述清代學術史“漢宋”大氣候在晚清的變化,探究“今古文”小氣候在清末的異軍突起;
②評論學術思想演進的內在理路,顧及晚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外部沖擊;
③留意重要思想人物的變動軌跡,關注社會中下層活動對于思想資源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系列課程大綱
第一講 傳承與裂變:晚清以來的思想與社會(已開課,學員可回聽)
一 、十六至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概覽
二、從理學到樸學:內在理路與外部支持
三、開眼看世界”與漢宋調和
四、舊瓶新酒:郡縣與鄉官
第二講 康有為的“兩考”:中國學術的內部突破(本節課程)
一、甲午戰后中國的民族危機和讀書人心態
二、康有為的早年經歷和西學知識
三、康有為是否抄襲了廖平?
四、古文經是偽經?孔子是“先師”還是“素王”?
五、中國學術的內部突破路徑
第三講 嚴復式翻譯:中國學術的外部沖擊
一、嚴復的留英經歷和早期論文
二、赫胥黎的翻譯式批駁
三、斯賓塞式的曲解和私貨
四、用進化論的眼光讀《老子》
五、中國學術的外部沖擊路徑
第四講 梁啟超思想的變化軌跡和內外合流
一、青出于藍的康門弟子
二、《時務報》的政治內幕
三、東渡日本后的涅槃:從康門弟子到新民
四、游歷北美后與師決裂
五、中國學術內外合流的最終方向
第五講 轉型年代:日本對近代中國的三大影響
三、日本教習和東亞同文會:日語授課和社會調查
四、日本對近代中國的三大關鍵性影響
思想資源:來自日本的新名詞
制度模仿:中國政治的日本模板
概念工具:現代中國人的思維結構之基石
第60期微課堂暨晚清中國思想史第二講
讓我們走進康有為的思想世界。
本節看點簡介
康有為的“兩考”:中國學術的內部突破
??康有為像
康有為出身于廣東南海望族,早年師從名儒朱次琦,朱次琦的學問以漢宋調和為主。康有為說自己二十七歲在西樵山白云洞悟道,自此后思想再未改變,其實是撒謊。
他后來在上海和香港游歷并通過報刊書籍等形式接觸西學,1888年會試時開始試圖向朝廷上書。
??《孔子改制考》
張之洞在四川開尊經書院,廖平為一期學生,他將《今古學考》書稿示予康有為觀看,康有為剽竊其說,成《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引起清末學術思想的颶風和海嘯。
“兩考”重新翻開今古文經的公案,直指劉歆篡改古文經以佐莽篡漢,所以今文經方為孔門足本,而從今文經的孔子形象來看,孔子實是托古改制的先圣,儒家也不再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守舊者,而成為社會改革的擁護者。
無論如何,康有為的思想軌跡展示了清末中國思想從內部突破走向革新的路徑。
本節課程大綱
康有為的“兩考”
中國學術的內部突破
一、甲午戰后中國的民族危機和讀書人心態
二、康有為的早年經歷和西學知識
三、康有為是否抄襲了廖平?
四、古文經是偽經?孔子是“先師”還是“素王”?
五、中國學術的內部突破路徑
主講人介紹
祁梁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復旦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2016屆博士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研究生(2013)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人(2014-2015)
曾在《國學研究》、《九州學林》、《東亞觀念史集刊》等發表文章數篇。主要研究興趣為近代中國城市史、社會史、文化史。
課程購買
?方案一:課程全套購買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