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羋月傳》的熱播,社會上掀起了一陣戰國熱,澤然君甚是欣慰,竊以為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亂世。今天澤然君就先跟大家說說羋月的祖國——楚國。
相傳,楚人的祖先是火神祝融,祝融是炎帝的火師。在黃帝部落打敗炎帝部落之后,祝融一族于帝嚳時代在河南新鄭一帶建立祝融氏之國。
本以為日子就這樣平靜的過了下去,誰知道來了一個叫湯的城管,他不僅滅了夏,還突然告訴你,以后不許你在新鄭這混了。
楚先民在商王朝軍隊驅逐中被迫南遷,其中的羋姓一族建立了楚國。《楚居》記載楚人大致遷徙路線是從河南新鄭出發,向豫西南和陜東南方向遷徙,到達丹水和淅水交匯處(丹淅流域)之后繼續南下到達荊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結合部。
南遷后的楚人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是曾經的中原人,歷任楚王都教育子孫時時刻刻準備殺回中原,楚人把被認作是蠻夷作為最大的恥辱。
終于,楚人等到了回到中原的機會,其先祖鬻熊作為周文王的老師和火師,助周滅紂,立下大功。楚人上下歡欣鼓舞,等待著周武王的分封。然而周文王大肆分封同姓、異姓血親和有功之臣時,似乎忘記了來自“蠻夷之邦”的楚人,他們的傷口上再次被撒了一把鹽。
直到周成王時,才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在楚蠻,賜給他土地僅有五十里的子爵爵位,建立楚國政權。楚人多年的夙愿終于實現,然而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中最卑微的子爵,封地也只有區區的五十里(相當于25平方公里,甚至不足如今的一個縣的面積),此時的楚人不知道心中是酸楚還是無奈。因為愛得太深,所以傷得太重;因為希望太多,所以失望越大。種種事件后的楚國人明白,發展才是硬道理,周天子神馬的,都是浮云!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楚國也就慢慢怠慢周王室。到周昭王時期,周昭王以楚國不定期朝貢為由,親帥六師伐楚,總共三次伐楚,均以失敗告終,并死在最后一次伐楚的途中。可見當時楚國的國力已經發展到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地步。
楚國國君傳到熊渠時,楚國終于對周王室喪失信心,酸溜溜的說道:“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于是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王。你周王室不是以“王”為最尊嗎?我楚國不僅有王,而且一有就是三個,甚至我熊渠還是三個王他爹!這就好比我本來求著你們帶我打團,你們總是踢我,現在好了,我自己開團,還當團長他爸。
此后,楚國大肆征伐相鄰小國,不僅獲得大片土地,更獲得多處青銅時代的戰略資源——銅礦。有別于中原各國的周王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的制度,楚國創造性的設置了縣,并任命縣尹加以管理,這是春秋時期最早設縣的行政體制改革,被史學家稱為“春秋第一縣”。
楚厲王時,楚國人卞和在荊山中得到一塊璞玉,先后兩次獻玉于楚厲王和其弟楚武王,但都被玉匠鑒定為石頭,卞和也先后被砍掉左右腳。等到楚文王繼位后,卞和就抱著那塊璞玉在荊山下哭泣,卞和整整哭泣三天三夜,眼淚哭干直到流出血來。楚文王聽說后,便派人去詢問卞和哭泣的原因。卞和說:“你是不是傻,沒腳了不悲傷啊,而更悲傷的是,楚王竟然把寶玉稱作石頭。”楚文王就讓玉匠加工這塊玉璞,發現真是一塊寶玉。于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楚人作為火神祝融后裔,從中原南遷至荊山,并在長江流域發展壯大,雖然多次想要融入中原文化圈而不得,但發展到楚文王時期,楚國已經具備了問鼎中原的實力。在下一期的《跟著羋月看楚國》中,澤然君繼續給大家扒楚國的歷史,屆時開疆拓土的楚成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自取其辱的楚靈王都將悉數亮相,敬請期待。
澤然:非主流歷史愛好者,自幼喜愛讀史,憑借對歷史的熱愛,創辦“澤然史觀”微信公眾號。專業搞笑業余寫作,擅長用搞笑的文字解讀嚴肅的歷史,力求寫出廣場舞大媽都能讀的懂的歷史故事。用接地氣的話講高大上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