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手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通信設備,其信息承載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使其作為一種信息傳播介質而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基于這種特性,手機便理所當然地成為繼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之后的第五媒體。這種以手機作為信息的采集和展現工具,以通信網絡和互聯網作為傳播網絡的信息傳播方式,將大眾傳媒引入了一個全新的移動傳媒時代。在這個移動傳媒時代中,信息傳播過程的相關環節發生了變化,信息的接受者與傳播者發生了自主的角色融合,受眾的主體性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這種將自我傳播、人際傳播及大眾傳播充分融合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傳播空間。對于這種新的傳播模式、傳播現象,用傳統的傳播學理論解釋明顯有些力不從心,因此,研究移動傳媒時代第五媒體的傳播規律就成為現實之需。對此,學界及業界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
在研究領域中,普遍存在著這樣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采用類比和歸納的方法進行分析;另一種則是從結構性的角度出發,以更為理性及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也是東西方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的根本性差異。客觀地講,二者都各有利弊。但是后者較之于前者更有利于認識事物的內在規律,它可以將人們的經驗和發現系統化并上升到一個知識體系,進而形成一種本質性的理論。在西方大眾傳播學理論中,拉斯韋爾所提出的“五W”的傳播模式就是從這種結構性的科學研究方法入手,通過大量的實證分析,準確地抓住了人類傳播活動的五個環節,進而得出了傳播過程的內在規律,并成為大眾傳播學研究領域的基本模式。可見,結構性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抓住事物的規律。因此,本書也將從第五媒體的結構入手,進行分析。
在第五媒體的傳播模式中,信息、接受者、傳播者、媒介是其主體結構要素,其中接受者與傳播者之間又存在相互的角色換位,相應的對各個環節而產生的內容分析、受眾分析、轉變分析及媒介分析就成為第五媒體傳播分析的主要內容。這種傳播模式建立在傳統傳播模式基礎之上,它突出強調了轉變分析的環節,其影響因素和控制因素的研究對第五媒體傳播形態的發展及相關活動有著重要的意義。這正是本書研究第五媒體的最終落腳點。在本書的主體架構中,我們首先闡釋了人類傳播活動發展的不同時代及各時代所誕生的標志性媒介形態,同時對新舊媒介形態的整合發展也做了詳細的論述;接著,從移動通信的角度出發,介紹了移動通信工具的演進過程及技術發展,進而指出手機的相關特性和社會角色;之后,提出第五媒體的概念、內容及結構分析,結合傳媒與通信領域的知識進行一種結構性的規律探討,本部分內容可以說是本書的核心理論支柱,也是維系各部分內容的主要線索;在搞清楚基本理論之后,在本書的最后一個板塊中,我們主要從第五媒體與社會經濟、社會文化及社會生活這三個方面入手,探討了第五媒體的出現給社會各方面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及意義,以期通過這種影射,找到指導第五媒體運營的基本規律,并把第五媒體的傳播理論應用于市場營銷的實踐,提出了病毒營銷的4C營銷模式。立足于實踐,并對現有的經驗進行理論的總結,這是本書自始至終所遵從的原則。
以上是對本書主線的整體分析。可以說,第五媒體的產生有著不可逆轉的現實必然性。隨著社會經濟及科技的發展進步,傳播的概念在多個相關的行業中實現了最普遍意義上的融合。作為極具傳播的通信業及傳媒業,發生這種改變更是順其自然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對此,要求人們不可以再將對二者的理解割裂開來;移動傳媒時代,只有將通信與傳媒良好結合,以最普遍意義上的傳播的概念來指導實踐方能跟上時代騰飛的腳步。由此,從現實的角度來說,傳統的通信行業的人要了解傳媒的知識,需將視角拓寬,接受并逐漸形成媒體傳播的思維;而對傳媒行業的人來說,也需要了解通信領域的知識及運作,強化自身的技術及理論架構,從而適應新的傳媒轉型時代。這也是本書的初衷所在。本書通過整合兩個領域的理論及實踐,將時下最前沿的第五媒體領域概貌呈現給讀者,以期建立一個移動傳媒的基本理論框架。以此為基礎,可以說,更多的努力及研究有待我們進一步開展,其間意義之重大不言而喻。
總之,在當今這樣一個媒介大融合的時代,每一種新媒體的出現都是對原有媒體的兼收并蓄和創新發展,當互聯網的浪潮漸息、第五媒體襲來之后,一個新的傳播時代由此誕生,即移動傳媒時代,個人對傳媒的需求成為媒介整合的推力。未來的傳媒將是一個開放的傳媒,以傳統媒體為基礎的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將成為主角,第五媒體正在并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作為信息駕馭者的我們頭腦必須冷靜,要清醒地認識到,無論環境如何,人類始終是社會的主宰,任何新生事物的誕生都要以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為宗旨。而對于第五媒體這樣一個新生事物來說,其成長壯大過程的喜憂參半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該以一種客觀的態度,給予它一個健康的引導和自我繁衍的空間;畢竟,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是人類自身。
由于時間倉促和作者水平有限,并且第五媒體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尚有很多問題有待思考和解決,因此書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對本書的建議和意見可直接發送到dwmt@sina.com郵箱。
作者
2006年6月于北京
在前面幾節中我們看到了第二代GSM網絡在各方面的進步和發展,由于各方面技術的根本性進步,不僅使得GSM網絡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多樣、更高質的服務,也使得移動終端及人們對移動通信方式的觀念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技術的開拓永無止境,人們對系統服務的要求也不斷升級,并且隨著Internet的飛速發展、網絡資源日益豐富,原有的依賴于固定線路和設備的上網方式逐漸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于是人們的目光越來越聚焦于已經具有相當成熟網絡經驗的手機網絡。雖然以手機作為上網的終端具有良好的移動性,但是在利用無線信道傳輸數據時在速度上所帶來的巨大的技術挑戰也是不容忽視的。GSM網絡本身能夠支持低速率的數據傳輸,包括前面提到的傳真、文件等數據的傳輸,GSM網絡的數據傳輸速度為9.6kbit/s,GPRS的理論傳輸速度可達171kbit/s,實際應用中可以達到20~30kbit/s,那么到底什么是GPRS?為什么它能提供這么高的數據傳輸速度呢?
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縮寫,即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PRS能夠迅速投入商用的最大優勢在于它可以在原有GSM網絡基礎上實現平滑過渡,它是在原有的GSM數字移動通信系統之上的升級版本,可以通過增加相應的功能實體和對GSM網絡的基站進行部分改造來實現,因此不用重新建網,改建的投入不太大,技術上也沒有太高難度,而且對于網絡用戶來說因為GPRS技術兼容于GSM技術,使得原有的手機也可以繼續適用,這些特點使GPRS具備很好的向下兼容性,得以迅速推廣開來。
由于最初制定的GSM標準主要是考慮支持話音業務和少量電路交換方式的數據業務,因此GSM網絡的話音通信是電路交換方式。所謂電路交換方式可以理解為當用戶處于通信中時,系統會為用戶分配一定的資源為其服務,包括系統中的固定線路和基站到手機間的無線信道等,只要用戶的通信沒有終止,這些資源就始終被這個用戶占用,即使此時通信的雙方都沒有傳遞信息,比如在通話中兩個人都不說話保持沉默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信道中沒有傳輸有效的信息,但其他人也不能使用這些資源,顯然電路交換方式對寶貴的系統資源的利用率并不高。而GPRS在原有GSM網絡的基礎上疊加了一個新的網絡,在普通的話音業務中仍使用GSM的電路交換技術,在數據業務中GPRS采用了分組交換技術。分組交換把待發送的數據按一定的長度分割成許多小段,形成一個一個的數據分組,然后將這些數據分組加入發送地、目的地等控制信息包裝成一個個獨立的包(Packet),再發送這些數據包,由于每個數據包中都含有相關信息,因而這些數據包在傳輸時可以按照當時的網絡情況選擇不同的路徑傳輸,最終到達接收端時,再將這些數據包分別拆開,組合恢復成原來的數據信息,這樣既更充分地利用了系統的資源,同時由于數據可以通過多條路徑傳輸就大大提高了數據傳輸速度。
開通了GPRS之后,手機可以享受更多更優質的服務,例如收發電子郵件、進行電子商務、移動辦公、網上聊天、網上瀏覽、互動游戲、下載鈴聲圖片、定位技術等,真正是用戶通過手機進入一個動感而彩色的無線移動世界。在終端方面,各大手機生產商也積極地響應這一潮流,時下多數手機都設置了一鍵上網的功能,同時適用于運營商開發的各種服務的設置選項也紛紛進入了手機的菜單,這一切都使GPRS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雖然GPRS在速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對于想下載視頻短片等數據量較大的應用,GPRS似乎仍有些吃力。就在大多數用戶還在小心翼翼地嘗試使用GPRS帶來各種服務的時候,稱之為2.75代的EDGE技術又風風火火地迎面而來了。EDGE(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即增強型數據速率GSM演進技術。它主要是在GSM系統中采用了一種新的調制方法,這種調制方法的效率是現有GSM網絡采用的調制技術的4倍,使數據傳輸最高理論速度可達473.6k每秒,以及更大的網絡容量,可以支持包括視頻、瀏覽網絡和處理帶附件的電子郵件等3G標準中的服務類型。使用EDGE技術可以在用戶保持靜止的狀態下獲得200k每秒的數據傳輸速度,完全可以與一般的固定上網速度匹敵,可以滿足用戶的各種數據需求。
EDGE技術以GSM和GPRS為基礎,在網絡建設方面運營商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無線網絡設備,只需少量的投資就可以部署EDGE,這一點與GPRS相似,因此到EDGE的網絡過渡會比較容易,同時EDGE與3G技術也可以并存使用,這些特點使得EDGE成為了最接近3G的過渡技術。
2005年是EDGE得到極大發展的一年,先后有阿根廷的TelefonicaMovistar、巴西BrasilTelecomGSM、捷克Oskar Mobil、奧地利Mobilkom、芬蘭Alands Mobiltelefon AB、法國Orange和Bouygues Telecom等多家運營商開通了基于EDGE的服務。據統計,截止到2005年7月,全球已有91個國家的170個運營商計劃采用EDGE技術,在這些運營商的網絡服務范圍內擁有超過8億移動用戶。被稱之為“2.75G”的移動通信技術,EDGE的發展速度的確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