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
孝,是童心未泯的孩子嘴下留出給父母的半粒糖;
孝,是孩子放學歸來,在門口甜甜的一聲“媽媽”;
孝,是飯前搶著給父母盛飯的那一舉動;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
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豐厚報答;
孝,是父母臥病后的悉心照料;
…………
孝,每時每刻都在你身旁,不經(jīng)意中,輕輕一舉手,一投足……
孟子說:“孝之至,莫大于尊親。”
“孝”,作為一個倫理觀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義有:一、尊祖敬宗。施孝(盡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二、傳宗接代。孝敬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
父母生兒育女,含辛茹苦,一生操勞。從十月懷胎到養(yǎng)大成人,無不滲透父母的心血和汗水。這其間有“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百般呵護和疼愛,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千遍叮嚀和牽掛,有“不為己身苦,常懷兒女憂”的萬種柔情和眷顧。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孝敬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萬善德為本,百行孝為先”。
飲水要思源,知恩當圖報!我們的先人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幾年后,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xiāng)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不管情況如何,包公為了父母,能主動辭去官職,堪為當今一些人的表率。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xiāng),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心里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里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并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yǎng)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治身莫先于孝,治國莫先于公”。孝,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做人的良知和道義。“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赤子情深,山高水長,幸運的父母收獲著幸福的慰藉。
孝,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