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的家長想必都聽過,“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句話。
以至于有一些父母,特意讓家里的男孩子過著缺衣少食的生活,女兒卻像千金大小姐一樣,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
其實,窮養或是富養,都不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讓孩子變得有教養,才是拉開孩子差距的真正原因。
01什么是教養教養是一個人在日常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道德修養狀況。它是社會影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個人修養四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字經》中也提到“教養”,指的是人從小就應該習得的一種規矩,待人接物處事時的一種敬重態度,另外還指出,一個孩子若沒有教養,便是家長和老師的失職。
其次,禮貌和教養不全是一回事,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
懂禮貌和禮節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而有教養的人通常都懂得遵守他所在環境中的禮節和禮貌。
02這樣才公平有次去朋友家玩,買了兩個小蛋糕準備分別送給哥哥和妹妹,結果當天妹妹不在家,害怕蛋糕壞掉,就讓哥哥把兩個小蛋糕都吃了。
第二天妹妹回來后,非要讓哥哥賠她小蛋糕。
哥哥拿著自己的零花錢,買了兩個小蛋糕回來。我們都以為哥哥準備賠妹妹一個,然后自己再吃一個。
沒想到哥哥回到家卻把兩個蛋糕都給了妹妹。問他為什么,他說:“我吃了她一個蛋糕,就應該賠給她一個,可是,我吃了兩個蛋糕,她只有一個,這不公平,所以我賠給她兩個,我倆吃的一樣,就公平了。”
所謂教養大概就是:能認錯,有心胸,有擔當,有責任,而且還要處事公平吧。
03換位思考這是發生在高鐵上的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上車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后,想把座椅靠背放了下去,這樣后背可以往后倚著不用太豎直。
于是她特意站起來來到后座,詢問“我這樣往后放靠背會不會影響到您?不方便的話我再往前放。”
直到得到后座的人回復“沒關系”時,她才小心翼翼的稍微放倒座椅靠背。
我們坐高鐵那么多次,有幾個能遇到這樣貼心的乘客呢?
很多人都是一上車,不管不顧后座的人是不是正在用著小桌板,嗖的就把靠背放倒到最大,自己舒舒服服的躺下,全然不顧別人的感受。
這位媽媽用言傳身教給孩子上了生動的一課:教養是在自己方便之時,也懂得換位思考,對自己的約束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它充分從細節中體現出了一個人的修養。
04言傳身教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沒有教養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教養不是天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體現在表面上的,而是深入骨髓,是細水長流,是言傳身教。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想讓孩子有教養,家長要先讓自己成為有教養的好父母,在孩子的面前做一個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