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生活、社會、娛樂、財富真相,自覺抵御網絡段子洗腦,守護自由思考的權利,做互聯網最有深度的自媒體!
乖!
聽話!
要懂事!
… …
乖!乖!乖!
你是否
也有這樣體會?
“懂事”和“乖”是家長們對孩子的最高贊譽
……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夸自己“懂事”。。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教
育
合
理
嗎
?
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
小時候的“乖”孩子,
長大后為什么心理問題越多?
……
一位孩子母親
對于“乖”孩子有這樣的心得
“乖”意味著 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乖”意味著 不敢表達真實情緒 曾經有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泄。 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越“乖”的孩子 獨立能力越差 為什么小時候“乖”的孩子可能學業出色,然而在人生取得更大成就的卻是那些小時候調皮搗蛋的孩子?因為,“乖”孩子身上有家長太多的控制感。 越乖的孩子,隨著他漸漸長大,他就會從一個不提問的“乖”學生、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乖”員工、感情上讓婆婆包辦的“媽寶男”、生活上不能完全自主的爛好人。從這個角度講,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乖”。 家長應該愿他做出人生選擇是因為自己的真實喜好,而不是犧牲自己的感受去討好別人。
越“乖”的孩子 越容易落后于時代 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父母期望我們“考公務員,拿鐵飯碗”或者“進石油天然氣等壟斷行業”。 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做了公務員的人,過著一成不變的枯燥生活;去了石油燃氣的同學,經歷著油氣的蕭條與裁員。只有那些去中關村擺地攤、折騰電子商務公司、當時讓父母操碎了心的“不乖”的孩子,如今占人先機,成了時代的弄潮兒。
“乖” 不是一個褒義詞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后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不斷向后輩學習,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聽父輩的話。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并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出走,哪有鐵飯碗?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中國父母的“乖”
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
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
培養孩子的方式有千千萬
最壞的可能就是那個“乖”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