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股,顧名思義,指的是隨著經濟周期的盛衰而漲落的股票。這類股票多為確定性投機的股票。不要去談他合理的價值。因為都是滯后的,等他真正回到合理價值中樞的時候股價早已不是現在的位置。。作為一線多年經歷的老鳥,如果看不到這輪投資主線和抓住主要邏輯,是不及格的。 正是因為相關對應品種股價絕對位置還不高,我認為寫一篇這類的文章還具備一點參考含義,如果相關品種早就高高在上,那么這篇文章就一文不值了
絕大多數行業和公司都難以擺脫宏觀經濟景氣周期的影響。周期類大范圍指的是:
鋼鐵
煤炭
有色
化工
水泥建材
等
多數上游基礎性行業或類資本集約性的領域,長期以來股價定義的根據是跟著價格走勢比較緊密,而價格走勢的依據來自于供求關系的好與壞。這些行業的彈性(B貝塔)非常高,當固定資產投資領域需求旺盛的時候,往往其產品價格要領先于股價,股價隨后跟上。反之亦然。
曾幾何時,筆者也曾經是周期股領域的堅定追隨者,回想五年前的2010年三季度末,當時走出了令人詫異的周期股類煤炭和有色齊飛的眉飛色舞,后來這個大邏輯最終被證偽,偽需求帶來的的傷害最終全體股民買單,而真正去值得投機的依據是需求方面的改善而非流動性泛濫,周期股的投資邏輯其實很簡單:
要么流動性揭示。
要么需求改善。
苦盡甘來是重生。
筆者盡量以第三視角來客觀辯證此相互關系,正因為期貨端多個品種已經走出長期壓力位后的突破,相對應的資源類品種具備投機機會,一個是以煤炭代表的焦煤和焦炭,另一個是滬銅為代表的銅。我們再來回顧銅和煤炭等商品在本輪突破后的大漲背后是很有啟發的。主要邏輯在于這么幾個:
大方向上來看,供給側改革是總綱領方針。
背后推手為流動性過剩導致,在嚴厲的商品房政策打壓之下,在匯率貶值預期下,資金尋找出路的需求。
外因來看,川普的當選,意味著未來更多基礎建設的需求空間被打開。
內外疊加共振,造成商品期貨銅價走高。
我們說:價值的東西終究會到,只是時間早晚而已。這樣一個確定性的邏輯太難找了,多少年一個輪回。當然一旦確定后千萬不能猶豫,否則錯過站下一站便是終點。
之所以說這類權益類資產彈性大的原因就是在于過往基數低,盈利低,相關產品價格哪怕上漲20%對全年業績方面的貢獻也是極大的。這些高貝塔屬性的東西看似目前估值很貴,但這種靜態估值在經濟下行周期后的拐頭時期作為分析依據基本沒用。強周期行業與經濟緊密相關。
周期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是否買入取決于預判未來基本面走勢的邏輯,何時買入取決當前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買入后持有或賣出取決于基本面實際變化對先前邏輯的驗證。同一時刻周期股股價和基本面之間非常糾結,基本面很差時候的低股價與基本面很好時候的高股價前者投資意義更大,這個邏輯對整體市場判斷也適用,市場底部的投資不可能在當時就有充足的基本面支撐,關鍵是對未來走勢邏輯判斷和低股價下的風險收益比。換言之市場底要早于經濟底,估值低是硬道理。周期股的投資是一種階段性的投資,對于煤炭有色來說永遠是彈性最足的周期股,高貝塔特性是市場屬性收益而非周期投資收益。煤炭有色金屬股永遠在估值高的時候買入,而不是越跌越買。煤炭股看不到周期拐點不要買。主要看價格走勢和庫存。因為看似目前估值便宜,但是明年有可能更便宜,再后來直接虧損。
最后,還有一個另類的周期股便是航運類,對于航運等周期股,在運價上漲的初始階段供給端是決定運價的主要因素,而需求端是次要因素;集運以及航空股的研究,大周期的分析框架基于總供需分析;中周期的分析框架式基于寡頭者的競爭策略,分析框架錯誤使用是投資容易錯過投資機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這也是上一輪我對整個航運邏輯判斷錯誤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