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圖》是青綠山水畫壇上的巔峰之作,高51.5厘米,長1191.5厘米。畫中有崇山峻嶺,也有江河浩渺。漁村寺觀、園林山莊、橋梁水磨則與山川湖泊互相輝映,好一幅理想中的完美江山。
(點擊可看大圖)
大江浩蕩,水天縹緲,這一段視角,正是郭熙總結的“三遠法”中的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
遠處的高山只有淡淡的青色影子,山峰重重疊疊,拉大了空間的距離。這是郭熙提到的深遠法,“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深遠之意重疊。”
高山之巔直入云霄,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山下的人感覺是那么渺小。這里用的是郭熙三遠法中的“高遠法”。“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高遠之勢突兀。”
● S形構圖
S形構圖的經典樣式即從最高峰頂點到山腳的大石,看山脈的走向,正好是一個S形曲線。S形構圖起源于太極圖,太極圖中間那條分隔陰陽的S形曲線,涵蓋了中國哲學思想此起彼伏的中和狀態。
除了矛盾統一的哲學內涵,S形本身還有韻律感、節奏感等特質,使視線具有流動性,構圖就靈動起來了。上至北宋郭熙,下至清代“四王”、“四僧”的山水畫,畫面中山川的空間布局,常常有類似S形的虛實結合與剛柔并濟。
● 青綠設色與皴法相結合
與隋唐時期的青綠山水直接用顏色去單一地平涂不同,王希孟同時還借鑒了水墨山水畫的一些技法,在上色之前,先用墨對山石的結構進行皴擦。色與墨、皴法與色彩相結合。
水墨皴法與青綠設色相結合,這使得《千里江山圖》不僅富麗爽朗,還像水墨山水一樣富有筆墨的情趣。
【畫學】
喜愛繪畫藝術的宋徽宗創辦了中國古代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專門的美術教育機構——畫學。
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畫學開始面向全國招生,一切按照科舉考試的模式,三年考一次。海選繪畫學生時,多以古人詩句為試題。如“踏花歸去馬蹄香”、“嫩綠枝頭紅一點”、“胡蝶夢中家萬里”等。
通過考試進入畫學,學生們要學習6門專業課: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學習方式有有寫生、摹古等。宋徽宗每十天會拿自己御府中珍藏的兩幅古畫,送到畫學供學生臨摹。
學習期間有每月一次的“私試”,算平時成績。每年一次的“公試”,兩年一次的“舍試”,如果能全部通過這些培訓、選拔,則可以留下來進入翰林圖畫院,成為一名職業宮廷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