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哥以前寫了很多投資理財和宏觀經濟解讀的文章,這些文章基本都是針對年輕人和職場人士的!今天暴哥這篇文章重點寫給老年人,是一篇介紹專門針對老年人投資理財詐騙的文章,年輕人看到了也可以轉發給家里老人。
不過,文章最后的建議是寫給年輕人的!
1
6月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警惕“投資養老”“以房養老”金融詐騙的風險提示》,提醒廣大消費者提高風險防范意識,遠離非法金融活動,保護自身權益。
這是最近1個月,銀保監會兩次發文警示養老領域非法金融活動。
國家這次曝光的主要是兩類詐騙手法:以投資養老為名詐騙養老錢和通過以房養老名義詐騙老年人資金。
第一,以投資養老為名詐騙養老錢
這是目前針對老年人慣用的一種詐騙手段!
不法分子通過拉家常和贈送一些雞蛋、米、油等日常用品獲得老人信任后,進一步對老人日常生活細致入微的關心,亦或通過組織免費或者象征性收費的旅游,農家樂、知識講座等各種活動,借機向老人灌輸金融養老、新型投資知識,承諾高額分紅、保本高息、且提供預留養老床位、預定養老房間等服務等,一旦老年人放松警惕后就進行非法籌集資金。
這種手法與過去幾年高價銷售老人保健品極其相似,唯一不同的就是保健品換成了非法的金融產品,相同的都是榨取老人的養命錢。
第二、用以房養老名義詐騙老年人資金
目前,國外流行老人退休后將自己年輕時積累的房產抵押給銀行、新型商業養老保險機構或者國家指定的金融機構,獲得反向抵押養老保險金直至身故,這是一種合規的以房養老的方式。
在我國,由于金融行業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風險較高等等,這種模式還處于試點階段,并未對外推廣。
而國內的不法分子以國家政策名義掩蓋非法集資的本質,借助“以房養老”的外衣,誘騙老人辦理房屋抵押,再用抵押的錢購買虛假理財產品;有些甚至直接誘導老人將房屋抵押給騙子自己注冊、管理的民間貸款機構,且以各種名義或者非法合同條款不給老人抵押款,直接占為己有。
以上過程甚至還有部分公證員、律師參入。
對于已經失去經濟來源且年近古稀的老人,一旦被“套路貸”盯上,人還未老,房子可能沒有了,面臨無家可歸絕境,甚至還身背貸款,那真的是一出人間悲劇。
上述這兩種騙局,目前在國內時有發生,大家可以自行搜索關鍵詞了解一下:
青島9000多名老人掉入愛福家投資養老騙局
河南500名老年人被“老媽樂”騙,資金達到5000余萬元
北京海定區發生的中安民生騙局,老人被逼賣房還高利貸
長沙檢察機關對愛之心老年公寓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提起公訴;
2020年7月,湖南益陽納諾老年公寓爆雷;
2020年4月,江西中華情老年公寓爆雷;
……
2
為啥騙子專對老人下手?暴哥覺得主要是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養老焦慮
隨著中國步入老年化社會,這些老人的子女大多是獨生子女,且是當下社會的中流砥柱。上有老,下有小,別說養老,有些子女還要啃老。別的不說,掏空4個老人口袋買房就足以導致讓老人養老焦慮陡增。老人不忍心給子女太大的壓力,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證明自己還未老,還能分擔子女壓力,因此被騙子盯上。
第二:金融知識缺乏
當下金融行業飛速發展,各種理財產品層出不窮,尤其是線上理財這種虛擬的方式五花八門,更加讓人無法捉摸。別說老人,就是年輕人可能都沒有足夠多的知識來辨別風險,比如P2P。老人年紀大,本身辨別能力就下降,對于新鮮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就更加不足,這是導致老人被金融詐騙的主因。
第三,高額回報誘騙
經過多年的投資者教育,年輕人可能對“理財產品收益率超過6%就要打問號,超過8%就很危險,10%以上大概率是騙局,保本高收益基本上是金融詐騙”這個認知已經相當深刻,但老人的意識是不夠的。
騙子通過“穩賺不賠”“無風險、高收益”的宣傳,吸引老人注意,在剛開始,先給老人一點甜頭,兌付高額利息,引誘老人加大投資,一旦上當受騙的老人群體夠多或者隱瞞不住了,就卷款攜逃,這就是典型的“擊鼓傳花”和“龐氏騙局”。
第四,個人信息泄露
隨著移動智能手機的應用,網上各種APP通過活動要我們提供身份證、銀行卡號、家庭成員等個人信息。由于監管不嚴,導致個人信息嚴重泄露、冒用、濫用或非法使用,部分犯罪分子對老人的情況了如指掌,因此更加容易取得老人信任
第五、對老人關系不夠
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外地工作,留在老人身邊的對老人的關心也不夠。這就會出現兩個問題:老人越老越內心空虛,騙子噓寒問暖,趁虛而入;其次,老人有疑惑不知道找誰商量,沒有人給他們拿主意,這才讓騙子能一步步得手。
暴哥建議:防止老人被騙,不是要給他講太多的金融知識和理財常識,說太多他們不一定能明白和接受。預防老人的金融詐騙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陪陪老人,將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詐騙手法告訴他們,雖然不一定都能記住,但關鍵時刻可能有這個意識。另外在平常生活中多關注老人行為,遇到問題及時報警。
如果不常在老人身邊的年輕人,應該多打電話回家,有時間多聽聽老人的嘮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