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肝病的治療
我國是病毒性肝炎高發區,據權威部門統計,每年發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約120萬例,其中50%為甲型,25%為乙型,5%為丙型,10%為戊型,其余10%為己型、庚型。我國慢性肝炎患者約1200萬例,每年死于肝病的患者約30萬例,其中50%為原發性肝細胞癌,絕大多數與感染乙型、丙型肝炎有關。根據現有調查推算,我國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3800萬人攜帶丙肝病毒。已構成嚴重的社會衛生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乙型肝炎之所以成為頑癥,與乙肝病毒的結構、感染方式、以及自身免疫特性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乙肝發病及病理變化極其復雜,尚有不少病理因素和參與環節還未完全明了,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
時至今日,拘于乙型肝炎遷延難愈,治療乙肝的廣告鋪天蓋地,乙肝治療方法琳瑯滿目。什么‘基因療法’、‘復合療法’、‘多連療法’、‘快速轉陰’,更有甚者是運用所謂的‘研究成果’‘特殊方劑’‘特效組方’能靶向性殺滅病毒,等等。殊不知,乙肝病毒侵入人體后與肝細胞有很強的親合力,病毒裹附在肝細胞的核心部位,目前還沒有辦法能把病毒與肝細胞剝離分開,并且病毒基因受外來因素的刺激很容易變異。很多人用一些連起碼醫學常識都不符合的不實之作招搖蒙騙,把清除乙肝病毒形容的就象從大米里撿沙子一樣容易。借助現代科學,編造出許多偽科學理論,誘使患者上當受騙。
目前,很多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多種藥物聯合治療,但療效均不明顯,病情總是反復發作,究其原因,與乙肝病毒具有的特有性質有很大關系。首先是因為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病毒主要寄居在肝臟,深入到肝細胞內部,乙肝病毒的復制是在肝細胞內進行,血液中的乙肝病毒又有堅硬的蛋白質外殼,治療乙肝的藥物并非是小分子物質能夠直接進入肝細胞內發揮抗病毒作用,很難直接對病毒產生作用。再者,乙肝病毒的復制模式不同于一般病毒,會有病毒復制的原如模板形成,并穩定地貯存在肝細胞核內,一般的抗病毒藥對模板無效,另外,乙肝病毒有較強的侵襲性,可循血液循環或經消化道進入人體,引發肝細胞的一系列病變。同時,乙肝病毒感染肝細胞后,隨著病程的延長,病毒可能與肝細胞的基因產生整合;其次,乙肝病毒具有較強的免疫原性和變異性,容易引起人體的免疫反應。在各種因素特別是抗病毒藥作用下,易于發生變異,產生耐藥性。如果乙肝病毒在某些藥物作用下,發生病毒基因變異,產生耐藥性,此時,必須依賴人體的免疫功能產生抵抗,一旦這種現象發生,治療難度就會明顯加大;還因為乙肝病毒具有泛嗜性,侵入人體后會引起胰腺、腎臟等多器官損害;如果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母親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孩子出生后,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地識別乙肝病毒,從而造成乙肝病毒感染。由于是垂直傳播很容易形成的免疫耐受。
乙肝病毒在人體肝臟以外的組織中的潛伏期平均為90-120天,因此抗病毒藥物要發揮作用,必須要有系統的治療和足夠的療程。因而乙肝患者在停藥后往往發生病情反復。
肝病難治,眾人皆知。決不是象有些廣告和醫師形容的那樣輕而易舉的就可以治愈轉陰,也不是象有些醫生所說這種病治不好,定期檢查一下肝功能就行了,到需要治療的時侯再治。這兩種說法即不現實又不負責。傳統中醫認為“有是病,即有是藥”“相生相克”是自然規律,不同的肝膽病或一種病的不同階段常體現出不同的病因特征。所以在肝膽病治療中,只要辨證明確,因不同的發病原因,不同的階段,尋求不同的治療措施,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方法得當,肝病并非不能治愈。
慢性肝病治療,應當立足中醫,秉承傳統,沖出禁錮,開拓新路。
現代研究證明,肝病是病毒引起,與人體免疫系統的免疫缺陷有很大關系,這說明現代醫學論證了傳統中醫學說“肝病由疫毒引起”,“知肝傳脾”、“形之與肝,治之在脾”的理論。“脾為后天之本”與現代西醫學的免疫相關聯。依此理論同時也說明一個問題,中醫的西化往往更能說明中醫學理論的嚴謹與科學;同時也預示著傳承千年的中醫學文化,將被未來科學所證實。
中醫學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腑、組織之間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肝膽之病由風寒、濕熱、疫毒、情志、飲食、蟲盅、勞倦、痰飲、瘀血、結石等均能導致”。因肝膽之病,牽五臟連六腑,機牽三焦,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
目前,清熱解毒法仍然是臨床運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方法,清熱解毒法之所以應用廣泛,它是由形成肝病的基本病因病機決定的。其作用是清除濕熱解除疫毒。
事實也證明乙肝本是毒,清熱解毒的方法用于急性肝炎或亞急性肝炎的治療是可以取得滿意的近期療效,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但是,由于肝病病因、病機挾雜,病程長短有別,患者體質差異,等等原因。把這些只意味著“解毒”的方法運用于臨床,對乙肝和肝硬化治療的療效,經大量的病例驗證,不辨證因千篇一律的注重清熱解毒的方法,只不過是紙上談兵,諸法不離解毒的效果不盡人意。
全國許多致力于乙肝臨床研究的行家提出了許多治療方法,他們的治療宗旨多數都建立在“乙肝本是毒”的基礎上。總體認為,濕熱疫毒不清,則病不除。意味注重“清熱解毒”,先后提出了許多以清熱解毒為主的不同治療方法。如:扶正解毒、活血解毒、等等。
本人認為,既然人是一個有機整體,臟腑之間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讀醫隨筆》說:“肝之性喜升而惡降,喜散而惡斂”。且“肝主藏血、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又膽為甲木;乙葵同源、與腎互為母子”,《皇帝內經》:“肝之受氣于心”。《醫學求實》:“木為心火之母”。《醫經精義》:“肝主血,主清陽之氣,必得肺金制之,木不郁而為火,則清氣得升,血脈和暢”。《醫學衷中參西錄》:“肝氣宜升,非脾土之氣上行,則肝氣不升;膽火宜降,非胃土之氣下行,則膽火不降”。---------“人之元氣,,根基于腎而萌芽于肝”等等。由此可見肝膽疾病所累及的臟腑之多,本臟患疾的同時,亦會影響其他臟腑功能變化,從而變生多種疾病。若隨其發展,不僅會引起肝臟自身功能的減弱,造成肝臟自身器質損害的同時而加深其它器官的疏泄、升降等功能失調。所以,保持它臟的正常活動有助于協調本臟發揮正常功能。肝膽病的治療過程是一個細分過程,早、中、晚期臨證各不相同,每一個時期所表現的證侯不盡一致。治當辨陰陽,論證型。法應調升降、施補瀉.。遷延日久其法更繁,還需增其活化、搜剔。不可執迷于意味“清熱、解毒”。
《靈樞》:“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兩虛相得,乃客其形。”說明了正氣盛衰與發病的密切關系。傳統中醫理論已經闡明“肝性屬木,喜舒展順達,而行疏瀉功能,”“正虛是基礎,濕熱疫毒內侵是外因,兩者相得,其疾尤生”。說明肝膽病因來自內外兩方面,外因多由外感的濕熱疫毒內侵;內因,則和正氣虧虛,內傷不足、氣滯血瘀有關,并且內外之因互相關聯。
所以肝膽病的治療,不是僅僅針對單一的肝膽臟器治療,或某一方面病癥的治療,特別是針對乙肝的治療,決不可牽強附匯地把西醫的“病毒”和“肝細胞損傷”用來指導中醫用藥。應當是一個集治療與調理的細分整合,更確切地說,是一個集人體全方位的療、養、調的系統工程。
治療乙肝應尊重中醫傳統,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宗旨,恪守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首先分清乙肝頑癥的病因、病機產生的原因所在,因人而異,從“邪毒”和“陰陽、升降平衡”,即“疫毒”和“免疫”等多方面著手。本著“治肝先實脾,脾旺不受邪”,“正氣升,邪氣退”和辯其證,治其癥,扶其正,標本兼顧,調其偏頗。總體治療之法應隨機(病機)因(病因)變,通過逐步調整,達到人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實現其真正的治療目的。
本人通過多年的臨床總結,治療乙肝和肝硬化腹水從“健脾實脾,溫健脾胃,調腎固本”的根本入手,把對肝病的治療貫穿于脾胃同治、脾腎同治、肝腎同治、痰瘀濕熱同治的“四同治”之中,更加體現中醫治療的整體與融合統一。
來源: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6204615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