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傷寒論》中,治療虛勞有三總方:理中湯補脾,調和陰陽之方;附子湯扶坎中之陽;炙甘草湯補離中之陰。
同時說明:附子理中湯主要恢復人體的消化功能,小建中湯主要恢復人體的吸收功能。
必須注意:任何藥物,都只是祛除寒邪,通行經脈,暫時補給少量臟腑經氣而已,完全沒有補充真陽精氣的作用。
附子湯:炮附子15g,云茯苓10g,紅參片10g(或臺黨參30g),炒白術15g,生白芍10g
麻黃附子細辛湯: 凈麻黃6g,炮附子10g,北細辛3g
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的附子可以振奮腎中的陽氣,使寒邪處于無立足之地,細辛可以搜出腎中的寒邪而發于肌表,用麻黃將處于肌表的寒邪發散于體外.
桂枝湯:嫩桂枝20g,白芍藥15g,炙甘草10g,鮮生姜30g,紅大棗十枚(掰開)。
附子理中湯:紅人參2~3根,炒白術50~100g,淡干姜60~120g,炮附子25~50g,炙甘草30~50g。(沒有紅人參可用80~150g臺黨參代替)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實20g,薤白頭15g,糯米酒500g
參附湯:紅人參20~60~90g,炮附子15~50~80g
白通湯: 炮附子50g,淡干姜60g,老蔥白四莖(后下),自己尿一盅(兌入)。
白通加豬膽汁湯:老蔥白四莖(后下),淡干姜20g,生附子20g,自己尿一盅(兌入),豬膽汁20g(兌入)。(如果沒有豬膽汁也可不用)。
補陽還五湯:生黃芪120g,當歸尾6g,赤芍藥6g,大川芎6g,桃仁泥3g,南紅花3g,廣地龍3g
當歸四逆湯:全當歸 30g,嫩桂枝 25g,生白芍 20g,炙甘草 10g,北細辛 5g,方通草 10g,紅大棗 15枚(掰開)。
金匱腎氣湯(趙養葵腎氣丸):熟地黃60~120~200g,山萸肉20~50~80g,淮山藥20~50~100g,粉丹皮10~30~50g,云茯苓15~30~50g,建澤瀉5~20~30g,炮附子5~30~50g,中肉桂3~10~20g。(五味子30g)
人參湯:紅人參90g,炒白術90g,淡干姜各90g,生甘草120g
封髓丹:炒黃柏15g,縮砂仁10g,生甘草10g
鼻竇炎:不論寒熱,皆可以加減封髓丹,白通湯治之。封髓丹:縮砂仁 30g,炒黃柏15g,炙甘草12g,中肉桂10g,吳茱萸10g,淡干姜10g,炮附子10g,屢屢獲效。
潛陽丹:縮砂仁10g,炮附子10g,生龜板6g,生甘草10g
炙甘草湯:炙甘草40g,嫩桂枝30g,紅人參10g,生地黃90g,麥門冬20g,生阿膠30g,火麻仁10g,鮮生姜30g,紅大棗12枚(掰開),糯米酒500g
小建中湯:生芍藥80g,嫩桂枝40g,炙甘草40g,鮮生姜30g,紅大棗15枚(掰開),葡萄糖粉30g(兌入),(生黃芪20g)。
真武湯:云茯苓30g,炒白術20g,鮮生姜30g,白芍藥30g,炮附子20g
二加龍骨湯:生芍藥20g,生龍骨20g,生牡蠣25g,炙甘草10g,炙白薇10g,鮮生姜30g,炮附子10g,紅大棗四枚(掰開)。
通脈四逆湯:炮附子30g,炙甘草60g,淡干姜90g
二陳湯:陳皮(橘皮)、半夏,兩味以陳久者為良,故曰“二陳”。云茯苓30g,法半夏20g,廣陳皮10g,炙甘草10g,鮮生姜30g,大烏梅一個。
甘草湯:生甘草60g
桔梗湯:苦桔梗30g,生甘草60g
如果患者咽喉疼痛(或聲音嘶?。┒鵁o其它癥狀,服用半夏散及湯一兩劑,效果如神。半夏散及湯:法半夏10g,嫩桂枝10g,炙甘草10g。水煎服,緩緩咽之。
據《傷寒論》中所述:因熱邪而咽痛者,服甘草湯;因寒熱相搏而咽痛者服桔梗湯;因寒邪而咽痛者服半夏散及湯。由于當今社會盛行飲冷,約95%的患者都屬于寒邪內傷型,故而多應服用半夏散及湯。
苓桂術甘湯:云茯苓30g,嫩桂枝20g,炒白術15g,炙甘草10g
少陰病“陰虛陽盛”的患者很少遇見,若見,定會有心中煩躁而不能躺臥的癥狀,服用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等祛邪火之劑即可。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川黃連12g,枯黃苓3g,白芍藥6g,生阿膠 10g,雞子黃 2 個(打勻,取 1/3,服藥時兌入攪勻,分三次溫服)。這是唯一的回天手段。
血府逐瘀湯:桃仁泥12g,南紅花10g,全當歸10g,大生地10g,懷牛膝10g,炒枳殼5g,赤芍藥5g,生甘草5g,苦桔梗5g,大川芎5g,北柴胡3g,早晨服。
通竅活血湯:桃仁泥 10g,南紅花 10g,赤芍藥 3g,大川芎 3g,老蔥白三根(切碎),紅大棗七個(去核),鮮姜未 10g,用紹黃酒 500g 微火煎 30 分鐘,將蝎子、蜈蚣各兩條焙干研末用藥湯沖服,并將凈麝香0.2g分數次在口中含化,并每次用藥湯服下。
腎著湯加減:炮附子 30g、淡干姜 20g,云茯苓 40g、炒白術 20g、生甘草 15g、北細辛5g、懷牛膝20g,痛去藥止。
急性黃疸型:用茵陳蒿湯加減,治愈率達 90%以上。茵陳蒿湯:茵陳蒿15g(先煎),生山桅10g,炒黃柏5g,酒大黃3g,龍膽草5g,雞骨草30g,赤芍藥10g,桃仁泥6g,川楝子10g,廣木香6g
膽結石癥,采用加味茵陳蒿湯:茵陳蒿 20g(先煎),生山梔 10g,酒大黃20g,金錢草30g,北柴胡10g,炒枳實10g,生甘草10g。水煎分兩次服,一般10~15劑即能排除結石,其中最大為1.8 x 0.8 厘米。
較大的膽結石,在體質提高后可服用梔子大黃湯:生山梔 30g,酒大黃 50g,炒枳實 20g,淡豆豉 30g。
單純的慢性胃腸炎、胃潰瘍,可用半夏瀉心湯:法半夏10g,枯黃苓5g,淡干姜10g,紅人參5g,炙甘草5g,川黃連3g,紅大棗4枚。胃出血加茜草根 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