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肉——秋季葷食第一品
福建衛生報 2010-09-06 二版
大家知道,為了吃出一個健康的身體,一日三餐應講究營養合理。特別是在不同的季節,由于外界氣候的變化,飲食也應隨之加以調整。專家建議:在天氣干燥多風的秋季,人們最適宜選用的葷食應該是鴨肉。
鴨肉的營養價值很高,其中蛋白質比畜肉含量高得多,特別是富含人體必須的8種氨基酸,是促進身體健康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鴨肉中的脂肪也不同于其他動物油,其各種脂肪酸的比例接近理想值,化學成分與橄欖油很相似,既易于消化又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保護動脈的彈性和心臟的健康很有好處。有報道稱,居住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尼人,祖祖輩輩習慣于用鴨鵝的脂肪代替牛油烹飪菜肴,當地人很少患有心臟病。鴨肉富含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前者中的尼克酸(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維生素B2(為體內黃酶類輔基的組成部分),有促進細胞的呼吸代謝和氧化過程,可預防秋冬季好發的爛嘴角、眼炎及陰囊炎等,而維生素B1卻是抗腳氣病、抗神經炎的維生素;維生素E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對清除人體多余的自由基、幫助肌膚健美及在抵抗細胞衰老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與畜肉不同的是,鴨肉中的鉀含量最高,而鉀對保持健全的神經系統和調節心臟節律非常重要。它還能防止中風,維持正常的肌肉收縮,與鈉共同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鴨肉含有的鐵、銅、鋅等微量元素,也是保持人體健康所必需的。有關專家更將鴨肉推崇為肉類食品中的保健食品。
眼下正值秋季,也正是鴨子最為肥嫩的時候。人們日常飲食適當多吃點鴨肉取代其他的肉菜,是非常有益的——既可補益身體又能預防秋燥。但要注意,鴨肉雖好,并非人人皆宜。如感冒患者不宜食用鴨肉,慢性腸炎者要少吃,在受涼引起的不思飲食、胃部不適或大便清稀時應少吃或不吃,患有冷痛、腹瀉、腰痛、經痛等病人,也應暫不食用。
值得指出的是:新鮮的鴨肉,除了本身的腥味外,無異味。質量好的鴨肉,表皮干燥、緊縮,呈白色或淡黃色,并帶有一定的淺紅色,眼睛明亮,有彈性。如眼珠混濁,腳爪極瘦,肉皮無彈性,則可能是病死的或已變質的鴨肉。在買鴨時,還要學會識別注水鴨:注過水的鴨,翅膀下一般有紅針點或烏黑色,其皮層有打滑的現象,肉質也特別有彈性,用手輕輕拍一下,會發出“噗噗”的聲音。最快捷的識別方法是:用手指在鴨腔內膜上輕輕摳幾下,如果是注過水的鴨,就會從肉里流出水來。此外,肉食的味道好壞與其含氮浸出物多少有關——含氮浸出物越多,味道越鮮美。鴨肉中含氮浸出物比畜肉多,所以鴨肉比畜肉味美。老鴨肉的含氮浸出物較幼鴨肉多,野鴨肉含氮浸出物更多。因此,老鴨的湯比幼鴨鮮美,野鴨滋味更比老鴨好。此外,烹調時加入少量鹽,能有效地溶出含氮浸出物,會獲得更鮮美的肉湯。
下面介紹幾個簡單的鴨肉菜譜,有興趣的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口味加以選食:
一、啤酒鴨
主料:鴨肉500克、啤酒500毫升。調料:蔥姜、干辣椒、花椒、黃酒、生抽、老抽、白糖、鹽各適量。做法:1.鴨肉洗凈,剁成2~3厘米見方的塊(下同),用黃酒、生抽、鹽、蔥姜拌勻腌制3小時左右,取出瀝干水分備用,腌肉調料汁留用。2.鍋內放油燒熱,爆香干辣椒和花椒,下鴨肉翻炒,加糖和少許老抽翻炒均勻,澆上腌肉汁和啤酒。3.大火燒開,中火燉至湯汁濃稠,轉大火收汁即可。
二、清煨鴨肉
主料:鴨肉約800克。調料:蔥片、姜片、鹽、白糖、胡椒粉、香蔥花、料酒各適量。做法:1.鴨肉洗凈切塊,入水稍漂。2.鍋上火入鴨塊煸干水氣出香味,加水大火燒開,烹入料酒、蔥、姜。3.倒入砂鍋小火煨1小時,以鹽、糖、胡椒粉調味即成。
三、菠蘿拌鴨塊
主料:鴨肉300克、菠蘿300克。調料:花生醬15克、白砂糖20克、鹽3克、醋5克。做法:1.鴨肉洗凈煮熟剔除骨頭,切成塊,放盤內。2.菠蘿削去外皮洗凈,放淡鹽水中泡5分鐘,撈出瀝干切成片。3.菠蘿片放入鴨肉盤內,撒上白糖拌勻腌10分鐘。4.花生醬用少許涼開水化開,加入醋,調勻后澆在鴨肉、菠蘿片上,拌勻即可。
四、豆芽炒鴨絲
主料:鴨肉250克、綠豆芽200克。調料:植物油20克、鹽4克、料酒5克、醋5克。做法:1.將鴨脯肉放入鍋內煮熟后切成細絲。2.綠豆芽洗凈。3.炒鍋注油燒熱,倒入鴨絲和綠豆芽煸炒,烹入醋,再炒至七成熟時撈出控水。4.回鍋翻炒至熟,加入精鹽、料酒炒勻即成。
五、蘑菇鴨塊湯
主料:鴨肉500克、蘑菇(干)100克。調料:料酒10克、鹽10克、姜5克、大蔥5克。做法:鴨肉切成塊,洗凈血水,同蘑菇一起放入燉鍋中,加入料酒、鹽;另用鍋將清湯和蔥、姜略熬片刻,撈起蔥、姜,將湯倒入燉鍋內,先大火燒開改小火燉1個半小時即可。(陳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