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復(1483-1544)明代畫家。初名淳,以字行,改字復甫,號白陽山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他自小天資穎異,凡經學、古文、詩詞、書法,無不精研通曉。在繪畫上也極具天賦,下筆不凡。他是文徵明的學生,但文徵明每談到他,總是笑言:“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那么陳道復到底師何人呢?其實他正是從文徵明那里學得了文人畫的基本要素:筆墨、意境、傳統。但文徵明的花鳥畫偏重于蘭、竹,因此如要追溯陳的大寫意花卉的淵源,就必須舉出“吳門畫派”的祖師沈周了。沈周的花鳥畫在明初極具新意,他創始運用“寫意”——寫其大意的方法作花鳥寫生,相對宋、元的寫實,顯得質樸無華,卻又耐人尋味。而陳道復則在此基礎上,自出機杼,將草書筆意融入寫意花卉畫中,開創了大寫意花卉畫的新風貌。與稍遲于他的徐渭并稱“青藤白陽”。 《瓶蓮圖》紙本,縱156.7厘米,橫55.6厘米,墨筆,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一只敦實的瓷瓶,周身描畫了飛騰的祥龍,瓶中栽數株蓮花,蓮葉亭亭如蓋,蓮花盛開,蓮實隱見。花以雙勾法勾畫,葉則兼用雙勾和點垛,葉面用沒骨法點垛,而葉背則以雙勾畫葉莖脈。勾線靈動疏爽,筆意連貫,一氣呵成,但起落頓折似草書。不求完全寫實,但形象已具。畫右下落款:“癸卯夏六月晦作于五湖田舍,時既醉不知其草草也。”癸卯(1543)乃嘉靖二十二年,陳道復六十一歲,為其晚年之精品。 宋代的花鳥畫,大致勾勒精到,設色逼真。明初沈周創為小寫意,重墨輕色,而陳道復則創為用筆疏簡,純水墨的大寫意風格。在他晚年的《墨花冊》的尾題中曾言“數年所作,皆游戲水墨,不復以設色為事……”“醉不知其草草”,正是這種“游戲水墨”的最佳狀態。而圖上的長題,則是激情洋溢的對先師沈周的膜拜:“……前輩風流猶可想,丹青片紙還留。水枯花謝底須愁,只消浮大白,何必蕩扁舟。石田先生嘗作瓶蓮圖,上有此詞,調臨江仙。今日小子效顰,并追和如右。道復。”他稱沈周為“先生”,自稱“小子”,他之畫此圖,追和其詞,只是“效顰”而已。 雖然陳道復與徐渭并稱,兩人都極其成功地將草書筆意融入畫中,但兩人的繪畫風貌,還是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如果將兩人的書法放在一起作比較,就能找到這種區別之所在。歷史上將草書分成兩大類:大草和小草。大草者,懷素的奔騰縱躍,龍飛鳳舞;小草者,王羲之的恭禮揖讓,溫文爾雅。雖然后人將陳與徐的書法都歸之大草,但我們仍可看到陳道復的用筆謹嚴,點劃凝厲,顯得蕭散閑逸;而徐渭的筆意狂放,墨跡淋漓,點劃狼藉,與其人的癲狂相稱,我以為謂之“狂草”似更切合。而兩人繪畫上的區別也就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