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畫壇元四家之四——倪瓚
userphoto

2019.08.12

關注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號云林子等,江蘇無錫人。其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享受朝廷特權。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舒適,無憂無慮。家庭的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不愿理財,自稱'懶瓚',亦號'倪迂'。他自幼好學詩文書畫。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閟閣',內藏各類書籍千余卷和歷朝書法名畫,倪瓚朝夕研習,心摹手追,為后來在繪畫上的創新打下堅實基礎。

倪瓚像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原來依仗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成為普通儒戶,家庭經濟日漸窘困。元順帝至正初(約1340年),他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廣泛交際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與著名道士張伯雨成至交,與名畫家黃公望成好友。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倪瓚48歲時,開始信仰全真教。全真教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極大影響他的繪畫風格,使他的作品逐漸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

董源《寒林重汀圖》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他去世的明洪武七年(1374年)的20年,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江南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加以集中、提煉、概括,逐步形成帶有強烈個人特點的藝術風格。他的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三段式”是其繪畫幾乎固定的模式,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畫山石從初期的披麻皴逐步向折帶皴轉變,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此種格調,前所未有。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倪瓚的晚年是不幸的。其妻蔣氏于至正二十三年病逝,長子早喪,次子不孝,內心煩惱苦悶,生活孤苦無依。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卻堅辭不赴。

巨然《萬壑松風圖》

倪瓚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倪瓚傳世繪畫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江岸望山圖》等傳世。

倪瓚《漁莊秋霽圖》

倪瓚《漁莊秋霽圖》紙本墨筆,縱96.1厘米、橫46.9厘米,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是元代書畫家倪瓚的代表作。畫中并沒有漁莊,畫名大概是根據跋中“戲寫于王云浦漁莊”來定的。《漁莊秋霽圖》是倪瓚55歲所作,充分展現了他成熟時期的典型畫風,是倪瓚的代表作。畫卷描繪江南漁村秋景及平遠山水,以其獨特的構圖顯露個人特色,即所謂的“三段式”。畫面以上、中、下分為三段,上段為遠景,三五座山巒平緩地展開;中段為中景,不著一筆,以虛為實,權作渺闊平靜的湖面;下段為近景,坡丘上數棵高樹,參差錯落,枝葉疏朗,風姿綽約。整幅畫不見飛鳥,不見帆影,也不見人跡,一片空曠孤寂之境。畫的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物,使全圖渾然一體,達到詩、書、畫的完美結合。倪瓚的小楷長題為:此圖余乙未歲戲寫于王云浦漁莊,忽已十八年矣。不意子宜友契藏而不忍棄捐,感懷疇昔,因成五言。壬子七月廿日,瓚。倪瓚自題五言詩為:江城風雨歇,筆研晚生涼。囊楮未埋沒,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張高士,閑披對石床。

倪瓚《六君子圖》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構圖依然是典型的倪畫“三段式”:一水間隔兩岸,近岸土坡陂陀有六株古木松、柏、樟、楠、槐、榆樹,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背后河水茫茫,遙遠的天邊是起伏的山峰,意境清遠蕭疏。 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其時倪瓚的筆墨風格也趨成熟:勾、皴用筆燥而靈動,山石以其特色的折帶皴勾、皴,而土坡則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態及質感更為分明;樹分別以二株和四株聚合,枝干挺拔,彰顯“正直特立”,而樹葉則二株以線勾,四株為點葉,或橫點,或直點,或介字點,前濃后淡,錯落有致。以干筆在樹身和坡石的結構折轉處及暗部略施擦筆,然后以淡墨破染,濃墨點苔,達到結構扎實,層次分明的效果。全圖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用筆簡潔疏放。倪瓚生活于元代后期,其時文人繪畫的創作理念和紙本山水畫的'干筆皴擦'筆墨技法已經完善,而《六君子圖》可謂經典之作。圖上有倪瓚自題:“盧山甫每見輒求作畫,至正五年四月八日,泊舟弓河之上,而山甫篝燈出此紙,苦征余畫,時已憊甚,只得勉以應之。大癡(黃公望)老師見之必大笑也。倪瓚。”倪瓚此時四十五歲,而黃公望已是七十七歲老者。倪瓚推崇他,尊稱“老師”,可知兩人相交之深。后黃公望果見此圖,并欣然題詩圖上:“遠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擁坡陁。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大癡贊云林畫。”此圖之名“六君子”,應該就是從這首詩中來。

倪瓚《容膝齋圖》

《容膝齋圖》乃倪瓚晚年精品,作于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時倪迂七十有二。紙本,縱74.2厘米橫35.4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畫采用典型的“三段式”構圖:下方土坡,畫雜樹五棵,其中二棵點葉,二棵垂葉,一棵枯槎無葉,樹后是平坡茅亭;中間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畫遠山數疊。筆墨爐火純青,剛勁灑脫,其“折帶皴”老辣純熟,風神飄逸。

該畫原系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再請倪瓚補題,寄贈潘仁仲醫師。從圖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上的潔凈淡雅,清高孤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者顯然極想尋找一個可以清凈安身的地方,從《容膝齋圖》描繪的簡逸蕭疏,雜而不亂,曠達神怡的畫面中,盡顯作者心中對現實的失望和對理想的向往的糾結心情!

倪瓚《江岸望山圖》

《江岸望山圖軸》是倪瓚63歲(公元1363年)作。圖幅111.3x33.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此畫曾經由卞永譽﹑梁清標及安岐等鑒藏家所庋藏。倪氏早年從董巨入手﹐五十幾歲時,山石全用披麻長皴,至六十歲則漸入荊關,筆簡氣壯,山石則是明顯的折帶皴法,呈現靜穆蕭疏的風格。該幅畫高樹空亭﹐隔岸望山﹐山上長皴﹐未成折帶﹐利用苔點﹑深淺皴法及留白的運用﹐將山石立體實感呈現而出﹐氣勢雄壯,與其晚年渴筆皴擦之冷峻堅實的山石較不同。清吳升曾評此畫:'皴法全用大披麻﹐得巨然神髓。迂翁畫大抵平遠山峰﹐不多作樹﹔似此高崖峭壁﹐具太華削成之勢﹔大小樹點葉紛披﹐都非向來面目﹐乃知此翁繪妙中掃空蹊徑﹐有如許大手筆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元-倪瓚繪畫作品欣賞
“一出聲便俗”的云林生活:清潔僅次于高潔 | 倪瓚山水畫臨摹賞析
元·倪瓚繪畫作品欣賞
意境幽深 倪瓚山水
中國十大畫家:元代·倪瓚
倪瓚筆下的一江兩岸,空曠寂靜,疏簡高潔,張張逸品!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州市| 辽宁省| 柳江县| 大兴区| 刚察县| 仪陇县| 栾城县| 郓城县| 晋宁县| 威宁| 博爱县| 安康市| 朝阳市| 嵊泗县| 连平县| 志丹县| 建阳市| 兴山县| 华宁县| 北碚区| 宁陕县| 荥经县| 富蕴县| 报价| 讷河市| 池州市| 寻乌县| 淮阳县| 信宜市| 浏阳市| 武功县| 册亨县| 西安市| 绵竹市| 普宁市| 宝山区| 奉贤区| 图木舒克市| 德令哈市| 聂拉木县| 民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