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制造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出土的磚見于西周的陜西扶風周原遺址。古磚上的文字和畫像最早出現在戰國晚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豐富多彩的磚文、畫像不但為歷史、考古、古文字及書法史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還為我們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提供了感性的材料,是與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璽印文字同等的銘刻數據。
磚的本字為“甎”,尚有“甓”、“塼”等古名。我國在唐代以前還沒有“磚”這個字。有關磚的記載早在《詩經》,《詩經》云:“中唐有甓”,“唐”堂也,“甓”何物耶?磚也,甎也,塼也。古甓多見,唯畫文其上者方珍,非則一頑石耳,無甚可藏可考之用。
紹興人文薈萃,作為書法之鄉,歷代多書畫雅士、金石大家早有藏磚、玩磚之先例。徐渭、趙之謙、吳隱、魯迅及周作人等,均重視碑刻磚甓研究,編輯磚銘書籍。
收藏磚必先了解磚。漢代至南北朝時代的歷朝古磚,其制作工藝復雜,其考究程度今人已無法復制、企及。
首先是取土,浙江漢磚多是采用湖底淤泥曬干篩選,其過程按照今人金磚制作取土過程可知需要一年的時間。其次是打坯,古人把五行學說當作常識,漢晉時期古磚制作技藝也不例外,其已知配方有“金屬,金屬亦不盡相同,有鐵礦、銅、鉛、錫、朱砂等”不同金屬礦粉摻雜。用“米漿,豆漿”等作為磚胎調和劑,另外還有夾心胎制作法,即在磚胎外層包裹一層植物油調和土,多是“胡桃油,豆油等”,今人之蘇州金磚是出窯后用桐油浸泡,和古人制作技術相去甚遠。第三是模具,古人做磚須有圖文裝飾,有的是請當時的書法家題寫紀年歲月、姓氏和官銜,紀念其功績,故漢晉磚多有文字圖案。其模具多是先用硬木雕刻而成,并在未干的磚胎上印其模型。因木材容易腐爛和燃燒,故到目前為止,考古上還沒有見到過制作古磚的木模具。第四是燒造,古人的燒造技術已經失傳,今人的蘇州金磚燒造過程長達半年。
從打胚至出窯,按今人推算需要12個月的時間,可參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金磚制作。一塊漢磚的制作工期加上取土需要2年才能完成,這就是為什么出土同坑磚中有兩個年號。
古磚作為金石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很早就被金石學家們發現和研究。南宋洪適《隸續》已著錄有東漢建初、永初的磚文。而對古磚的收藏與專題研究,則開始于清代中晚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專門著錄磚文的書籍,如鄒安《廣倉磚錄》、呂佺孫《百磚考》、馮登府《浙江磚錄》、黃瑞《臺州磚錄》、孫詒讓《溫州古甓記》、吳廷康《慕陶軒古磚圖錄》、羅振玉《高昌磚錄》等。清晚期金石家吳隱把個人藏磚百余種拓片輯錄成《遁庵磚錄》;魯迅于1924年曾籌劃編輯《越中磚錄》,但終因僅收集到二十余枚磚銘而改著《俟堂磚文雜集》,1956年由北京魯迅博物館出版。
近年來,古磚收藏專業團體會稽甓社在紹興市文物局的指導下結社于越中,聚集同人,收藏考訂,先后出版了《古甓新輝》、《會稽甓萃》磚銘專輯,現正著手《紹興古磚全集》《會稽磚銘字典》的編撰啟動工作。
古磚雖然民間散存量大,文物等級低下,但作為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以及書法繪畫藝術的實物資料,自有其不可估量的價值。古磚又多脆弱殘損,一磚入藏,當珍惜之,細心呵護。
1、噴洗、細剔,忌刷。
古磚收藏除了磚體本身材料外,主要是模印在磚側的銘文和畫像,筆者常在市肆看到一塊好磚被刷子清洗得表皮盡失、字口平糊,讓見者痛心不已。對殘存磚面的泥土污物,可以先晾干,再用澆花噴壺清洗,用牙簽等工具細心剔除殘存字口的泥土,再用水沖洗干凈,精心保存。對表皮酥軟的還可以用封蠟、浸桐油等方法加固,筆者更傾向于封蠟保存,以減少其在拓片賞玩時的損傷。
2、殘斷拼接,修舊如舊。
殘斷磚塊可以進行膠水拼接,前期將斷處清理干凈,仔細剔除殘余泥土,再粘以膠水,使接縫緊密牢固;再在縫隙間覆以調好顏色的舊磚粉,使其平整堅實。古磚的修補,筆者認為應以修舊如舊為原則,反對一些補字、刻字的手法,保持古物的原汁原味和真實面貌。
現存古磚大多存有重復品,對散存在民間的殘斷、破損的古磚甓如能加以藝術制作,增加文化內涵,使其進入文人雅室,擺上書齋案頭,豈非比丟棄荒野、風雨腐蝕更有價值。
1、拓片題跋,書畫創作。乾嘉以來,金石大家、國學鴻儒,多好其中,金石拓片古趣盎然,配名家書畫題跋,相得益彰,頗具文化品位。然其對題跋書畫者的涵養要求很高,非一般書畫匠可為。
2、磚硯制作,登堂入室。文獻記載趙之謙就曾為一枚在越中藏家間流轉的黃龍磚硯刻制硯銘;而魯迅的“大同十一年作”磚硯,更陪伴其刀筆一生。殘磚硯制作以古樸雅致,保護殘磚銘文為原則。
3、殘磚篆刻,印外求印。趙之謙在“鄭齋”一印的邊款中刻銘為擬漢磚作品,篆刻大師徐三庚更直接取材殘磚刻制名作“海鷗”一印,現陳列在上海博物館璽印廳。殘小的古磚塊,對于金石篆刻者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印章載體,筆者也正在做這方面的篆刻嘗試。結合殘銘內容設計相關印面內容,加以精心創作,成為一種內涵豐富的篆刻題材。
4、古磚雜項制作,如筆筒、花插、花盆、紙鎮、茶托、茶承等文房雅物,歷代均有古磚之制,頻添文人好古之雅思及文博逸事……
隨著古磚銘文化價值的進一步發掘,古磚收藏群體逐漸擴大,古磚市場價格也在不斷攀升,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自然就有人偽造一些珍稀品種,如永和九年、三國黃龍、黃武、神鳳等紀年磚。古磚偽造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臆造沒有出現過的年號磚。古有先例,識者可以在一些磚銘譜錄里尋找蹤跡;二是老磚摹刻,移花接木。如刻銘水平較高者為之,一般圖片上較難分辨,需要實物比對鑒別,主要特征是摹刻的文字旁邊沒有原始的磚皮,古磚銘書法氣息的把握也非一般摹刻者可以達到的。另外,修補的古磚雖然不完全是偽刻的范疇,但也應引起注意。
金石傳承
上世紀因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傳統金石學漸呈衰微之態。近年來西泠印社倡導“重振金石學”,各地已有多個金石學術團體紛紛成立,研究整理成果豐碩。民間收藏結合學術研究,正朝著健康、規范、有序的方向發展。
當下藏寶于民的文化大環境里,殘磚破瓦雖物普價廉,并非什么寶貝,但其蘊涵豐富的人文信息也值得當下玩家用短暫的生命去尋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