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壇“畫荷巨匠四大家”:張大千、潘天壽、老可、王雪濤
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幾千年來,人們一直尊奉荷花為君子之花,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承載了不盡的情感,為世人所敬仰。縱觀中國畫壇,畫荷頌荷者,林立眾多,但畫荷高手卻寥若星辰,尤其近現代。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荷花在文人墨客筆下已經超出了其本身的真實意義,而化育為精神的象征。文人畫的興起,也使人們重新認識了荷花在中國畫題材作品中的特殊意義。一度被人們所公認的畫荷巨匠四大家:張大千、潘天壽、老可、王雪濤,他們的作品不僅僅給予人們的是藝術之美,而是在這個時代已成為人們精神世界的理想追求。蓮,乃佛國之花。相信,好的荷花題材作品,將會是人們很珍惜珍愛的精神食糧。
分別就中國畫壇“畫荷巨匠四大家”的藝術概況介紹如下:
張大千
張大千
張大千,別署張爰、大千居士,齋號“大風堂”。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于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采。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在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張大千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繪畫意境清麗雅逸。他才力、學養過人,于山水、人物、仕女、翎毛無所不擅,特別是在山水畫方面具有特殊的貢獻。他和當時許多畫家擔負起對清初盛行的正統派復興的責任,也就是繼承了唐、宋、元畫家的傳統,使得自乾隆之后衰弱的正統派得到中興。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張大千作品
潘天壽
潘天壽
潘天壽(1897—1971),字大頤,自署阿壽、壽者。中國現代著名畫家、教育家。浙江寧海人。潘天壽的畫讓人感到震動;一個洋溢著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個勃發著精神的張力和豪氣。前者以自然流露為上,后者以刻意經營為工。他一生的奮斗,正與西方美術思潮對中國美術的起伏沖擊同時,他認為中外美術的混交,可以促進美術的燦爛發展,但他自己的創作卻畢生堅持從傳統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來因素借鑒。他在風格上和吳、齊、黃的差異,并無超出傳統材料工具、表現方式和審美趣味這個統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險、強悍的審美性格,依然未出“壯美”這一傳統審美范疇,沒有由借鑒西方文化精神而轉為崇高性。他是傳統繪畫最臨近而終未跨入現代的最后一位大師。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潘天壽作品
老 可
老可
老 可,號:清公、蓮道人、隨翁、問石山人、知不道人、沾化硯農、榖者等,齋名“大頤堂”(曾用:大如堂)。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先后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中國畫研究院首屆高研班。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香華美術院院長,中國畫教學工作室導師,于北京專門從事中國畫專業的學術研究、課徒教學和創作交流。著有《淺談禪宗與中國畫》《老可畫語錄》等論著,出版有《中國當代實力派畫家叢書. 老可》《老可花鳥畫集》《中國當代美術名家經典. 老可卷》《中國美術家大系. 老可卷》等畫集。老可作品以好古尚典,借古開今,獨標新風而享譽畫壇。其山水畫為密體山水。獨創“釘頭皴”,山川物象均以此筆法寫之,語言單純、統一,格調高雅,意禪境邃。作品積墨而就,彰顯北派山水大氣磅礴、雄渾蒼茫之壯美。其花鳥,在與山水畫的結合上作了成功的突破。構圖氣勢恢弘,筆墨酣暢淋漓,率意靈動。其形象語境,大氣而別開生面,做到了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澄懷味象,寫心肖品,獨樹一幟。形成了風神清爽、古樸大氣的繪畫風格。在老可的山水畫作品中不難看出,其筆墨語匯秉承于傳統,生發于心悟。在感悟中寫意,于頓悟中求真,在漸悟中生變。提按舒緩,不乖物理,獨有己抒,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而別具自家跡象。既有對遠古歷史悲愴的追憶和思索,又有把于其相關經歷、相關生活、相關命運擰在一起的一腔情結,滿懷激情挖掘筆墨內在深度而直面現實生活賦予的淳樸與希冀。賞讀老可的巨幅水墨山水,其大氣磅礴,懾魂奪魄之勢,令人視覺和心靈在震撼中感受愉悅;其蒼茫渾厚之壯美,清逸雅靜之禪境,則會使人對人生況味產生無限遐思。老可始終把自己看作是山水中人。他把人與自然的交融和共鳴,作為藝術創作的根本。既愛高遠之境界,以吐高山仰止之胸懷;也崇平遠之佳境,以抒淡泊平和之心跡;更尚深遠之幽邃,以瀉澄懷味象之禪悟。
老可畫的突出特點是,筆的意趣和墨的韻致,兩相結合,再造情境;且空靈飄逸,適意天真,在平易簡淡中洋洋灑灑、揮簿心情的本真。千古以來的繪畫主題——都在其疏淡的筆墨之中,展示出永恒的虛妄和真切的瞬間,并最終歸于“此心安處是吾鄉”的精神主題。在返與清虛、空靈和簡遠中,畫家在咫尺間的結體、意韻、造境方面,均獨劈蹊經,其筆墨流暢、蘊籍,放脫,其風韻秀雅、含蓄、潤秀,都說明畫家意欲把筆墨形式語言推向一種理想的極至。并由此形成獨家風范——以意命筆,放性而行,或氣韻適當,墨趣悠揚,深得縱橫之意。從老可的畫中審視出他極重筆墨的怡悅性,并與心境的發現、暢簿相融,由審美的人生而至審美的筆墨,及至繪畫,進而成為個性特點。從老可的作品中,讀到的正是心靈的無所依傍,而透露出的真切于樂盡天真。 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和鮮明的民族氣派。
老可是當代中國卓有成就的中國畫大家,于長期的學術研究和不斷探索中在山水和寫意花鳥繪畫領域不斷取得新的斬獲。這種一以貫之的把學術研究放在首位的刻苦治學精神,表現出了他作為藝術家立身于世的時代責任和文化自覺。老可的作品可貴在取意高古而又清氣和暢,銳意創新而又不落時俗,揮灑自如而又郁勃靈動,觀之一派生機、滿境禪意。正因為老可先生堅守了一向被其視為生命的學術自尊和自信,自覺踐行淡定恒遠、益智養德、純正沖和的文化訴求,不斷提升和修正自身的學術定位和目標,在藝術實踐中筆墨毫端的人文關懷注入真切,明心見性,人格畢現,見筆見韻,畫格高正,才創造出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為世人嘆仰的鮮明風格。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老可作品
王雪濤
王雪濤
王雪濤(1903--1982),河北成安人,原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中國現代著名小寫意花鳥畫家。曾任北京畫院院長 。著有《王雪濤畫集》、《王雪濤畫輯》、《王雪濤畫譜》、《王雪濤的花鳥畫》等。
王雪濤是現代中國卓有成就的花鳥畫 大師,對我國小寫意花鳥繪畫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繼承宋、元以來的優秀傳統,取長補短。所作題材廣泛,構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麗,富有筆墨情趣。創作上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畫法上工寫結合,虛實結合。他善于描繪花鳥世界的豐富多彩和活潑生氣,又精于表現畫家的心靈感受和動人想象。他注重寫生,尤善于描繪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蟈蟈、天牛、青蛙、蜻蜓、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愛。他還善用靈巧多變的筆墨,色墨結合,以色助墨、以墨顯色,在傳統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畫法講求的色彩規律,以求整體色彩對比協調,為畫面增添韻律。他能準確地把握動態中的花鳥,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體現出轉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鳥蟲魚,刻畫細致入微,鮮活多姿,生動可愛,情趣盎然。擺脫了明清花鳥畫的僵化程式,創造了清新靈妙,雅俗共賞的鮮明風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其花鳥畫已達到一個藝術高峰,至今無人出其右。上世紀 80 年代初,中央新聞紀錄制片廠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花鳥畫》,別具一格的花鳥技法被重點收錄其中。
王雪濤博學多識、才思敏捷而又虛懷若谷,特別是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在廣取傳統畫法之長的同時,也不帶偏見的汲取西方繪畫的理論和實踐之長,在運用于中國畫畫理、畫論的探求中總結出獨到的論點。他將中國畫結構的基本規律概括為“主線、輔線、破線”相輔相生的關系,并加以引伸。在一幅墨筆牡丹畫稿上曾題曰:“破墨法”,并注“潑誤破”。以其 多年的繪畫實踐,簡捷地將千年以來為人所難于辯清的古人“潑墨”一派做了肯定的釋解。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
王雪濤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