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家庭教育至關重要。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從教50余年首次談家庭教育問題,講得全都是干貨!
孩子成長 家長也要同步成長
在我看來,做家長第一條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了解孩子。這是家庭教育最核心、最關鍵的問題。不了解孩子,家庭教育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偏差。這是家庭教育中面臨的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
我感覺相當多的父母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且,孩子越大父母就越不了解孩子。總的來說,孩子從嬰兒期到高中階段,需求從安全和基本教育的需求,到基本學習的需求,到過渡期,再到更多自己思考的需求,這樣一個個階段上升,每個階段都會對父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了解了不同階段孩子的特點之后,家長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要反思自己。了解孩子意味著對孩子能夠做出一個比較確切的判斷,而反思自己就意味著要對孩子提出一個合適的恰當的要求。
1、低齡兒童
需求:安全和基本交往的需求
上幼兒園之前,孩子的需求大多是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除了食物、飲水、溫暖、安全等物質需求之外,他還有一些最基本的交往需求,主要是和父母等家人之間的互動需求,以及由此建立起初步的規則意識。
比如,孩子想要某個玩具而家長不同意,有的孩子就會發嗲,有的孩子會發脾氣,有的孩子會吵、哭、鬧。如果孩子用某一種方法成功了,就得到了強化,下次遇到類似問題仍然會采用這種方法。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他的“必備武器”了。反之,如果父母告訴他這樣做不行,那么他就會換別的辦法。
家庭教育常見誤區:強化孩子不正確的做法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有意無意地將孩子不恰當的方式強化了,從而讓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比如,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吵鬧很煩而讓步,時間長了孩子就養成了喜歡吵鬧的習慣;如果父母覺得孩子自己吃飯太慢而喂飯,時間長了也變成吃飯時要處處遷就孩子了。
建議:家長要給孩子安全感、建立規則意識
家長要認識到,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行為會涉及到孩子今后的社會融入問題,因此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應對社會的一些簡單規則:喜歡一樣東西該怎么表達、怎么得到;犯錯誤時會得到什么樣的對待等等。
這個階段父母在家庭中首先要給孩子的第一個要素是安全感,讓孩子感覺到在父母那里是能得到最大的安全的;另外一個是要滿足孩子基本的交往需求,并建立最初步的規則意識。
2、學齡兒童
需求:學習的需求
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后,就出現了另外一種需求——學習的需求。但學習需求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會產生分化。同樣的知識或技能,有的孩子掌握得快,有些孩子掌握得慢。隨之而來的就會產生各種問題:興趣的問題、悟性的問題、能力的問題等等。
家庭教育常見誤區:圍繞學習的矛盾
這個階段,家庭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是家長和孩子在對待學習需求方面的矛盾問題。一般來說會有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是學什么、學多少的問題。這個問題上,很多家庭都是完全根據家長的意愿來決定,很少考慮孩子的想法、興趣、愛好。有的家長甚至會用粗暴的方式,例如打、罵、懲罰等來逼迫孩子就范。這時,孩子就會感覺到,以前和父母之間建立的安全感、信任感開始下降了。
第二個問題是學得好不好的問題。家長有時會覺得孩子學得不夠快,不夠好。
第三個容易發生矛盾的問題是時間如何分配。孩子喜歡玩,希望不受拘束地玩,但家長從另外一個角度看,覺得孩子應該多學習,學得越多越好。一個要玩,一個要學,時間分配上就產生矛盾了。
以上這三個問題都是圍繞學習產生的矛盾。
建議:了解孩子的強勢智能 激發孩子學習動機
家長希望孩子學的東西孩子卻不想學,為什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的學習動機出了問題。
怎么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有些家長用遙遠的未來激勵:小時候不好好學習,長大了就找不到好工作;還有的家長用不遠的將來激勵:你這次考試考100分我就獎勵一樣東西。到底用什么方式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應該成為家長要考慮的大事,而且也應該和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相聯系。
比如我遇到過一個孩子,很聰明,也很要強,希望自己在每個領域都能做到最好。他的成績只是不錯,算不上最好,不過他看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書。有些人覺得這個孩子興趣廣泛,但我感覺不一定是這樣,他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在某一個學科上不能超過別人,就用廣泛的知識面來維護自己的優越感。所以,只有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接下來談如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前面說過,不是每個孩子在每一個領域的智能都是同樣發展的,所以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強勢智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和激發孩子的興趣。
3、中學階段孩子
需求:獨立思考的需求
到了初中,孩子逐漸出現一個過渡期。這個階段除了前面的幾個需求繼續存在之外,孩子一方面對性別的感覺更加強烈,另一方面對社會、對學習從原來沒有懷疑、以接受為主的方式,發展到要自己思考、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判斷。這也能解釋為何在這個階段出現叛逆期。
到高中以后,基本上孩子性格也成型了,對社會也有了一定的思考,價值觀、世界觀初步形成,有些孩子對自己的前途都有了比較明確的想法。
家庭教育常見誤區:孩子不聽話就是叛逆
對孩子的“叛逆”,有些家長的想法是:第一,我講的就是對的;第二,即使我講的不對,也是為你好,你應該理解我的不對。這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過高的要求。
中學時母親和孩子的關系往往出現一個矛盾,因為母親往往停留在提供后勤階段,只關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但當孩子思想上需要父母更多關愛的時候卻給不了,這就產生了矛盾。
建議:家長要跟上孩子成長節奏
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跟不上孩子思索的節奏,沒有能力來指導孩子,那么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就降低了。所以家長一方面要不斷和孩子溝通,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另一方面也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視野水平,才能跟得上孩子的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