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們的印象里,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是可怕的戰場統治者,擁有著碾壓步兵的實力。他們往往一次沖鋒,就可以沖垮大量步兵的陣型,然后在人群中大開殺戒。這個認知,在大多數時候是正確的,然而,在古代馬具尚未得到長足發展的時代,重騎兵卻遠遠沒有這樣強大的實力。
在重騎兵尚未統治戰場前,馳騁于沙場的王牌,依然是那些步兵,在西方,這些步兵的代表,無疑是赫赫威名的羅馬軍團,但有意思的是,羅馬軍團曾經在面對敵國安息時有過慘敗,那就是著名的卡萊之戰。于是,在不了解西方古典騎兵的人們看來,羅馬軍團是敗于安息帝國的重騎兵,羅馬人是一群仗著步兵力量強大,忽視騎兵力量的短視民族。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重步兵不敵重騎兵在羅馬軍團時代并不成立
當然不是,事實上,羅馬人只是對安息人的弓騎兵慌了手腳,而對于重騎兵,羅馬人并非不了解,他們忽視重騎兵,只是出于那個時代人們普遍的認識,那就是,古典重騎兵,確實不是古典重步兵的對手,事實上,在卡萊之戰發生的公元前53年,在絕大數戰場上,敢于直接沖擊重步兵的重騎兵,只有死路一條。
從公元前53年向前看,當時的西方古典世界中,有記載并有實物證明的,最早使用重騎兵的民族,是當時古代草原上的居民們,即斯基泰人。斯基泰人的軍隊中就有全身配備鐵甲騎兵。但是,即使是這些從小就與騎馬分不開的草原的居民,他們的騎兵的沖鋒方式,卻也和人們的想象差別巨大。斯基泰人的騎兵配備弓箭、標槍和長矛,從遠到近,他們會分別使用弓箭、標槍來攻擊敵人,最后才使用長矛,他們的長矛將近2米,并不算很長,但在沖鋒的時候,他們并不是平舉長矛沖鋒,而是反手持矛,從上往下,用“扎”這個方式來攻擊。
身份顯赫、能夠穿鐵甲的斯基泰貴族
之所以熟悉馬術的草原民族斯基泰人這樣使用長矛,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那個時代,騎在高速沖鋒的戰馬上,倘若平舉長矛沖鋒,那么,在接觸到敵人時,騎手就會因為反作用力從馬上直接掉下去,這樣的話騎手必死無疑,因此,斯基泰人采取“扎”的方式來使用長矛,盡管相比平舉沖鋒威力大減,但是的確安全了許多。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原因是當時高橋馬鞍以及馬鐙尚未誕生,大多數騎手甚至只能騎在只鋪著墊子的馬背上,雙腿懸掛著,為了保持平衡,他們不得不用雙腿夾緊馬肚子,這樣才能保證不因顛簸而掉下來。
類似斯基泰人的沖鋒方式,一直延續到了亞歷山大大帝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善于使用“錘砧戰法”,用裝備超長矛的馬其頓方陣抵御敵人主力,維持戰線,即位“砧”。然后令精銳的伙伴騎兵從側翼迂回,擊破對方側翼后從背后直沖敵人主力,即位“錘”。伙伴騎兵就是當時馬其頓王國最強大的重騎兵,這些騎兵裝備長度3到4米的緒斯同長矛,在沖鋒中同樣采取“扎”的方式使用長矛,隨后再拔出刀劍來進行攻擊。同時,這時候的伙伴騎兵也有第二種使用長矛的方式,那就是雙手持握長矛進行沖鋒,用力夾緊雙腿來控制戰馬前進方向,這種方式,就是卡萊之戰時安息重騎兵們沖鋒時的姿勢。
雙手持握沖鋒的帕提亞重騎兵
而即便如此,一般而言騎手也不敢讓戰馬全速奔跑來沖鋒,因為無論他們有多高的騎術,他們的雙腿有多么有力,在缺乏后世馬具的情況下,他們都無法承受全速沖擊敵人帶來的反作用力,這種常識帶來的影響延續很久,甚至于到了7世紀早期,已經有了高橋馬鞍和馬鐙的東羅馬帝國的騎兵們,都沒有采用馬力全開的襲步沖鋒。
從裝備和戰斗方式上,就已經決定了那個時代重騎兵的地位之尷尬。古典時代的將軍們,也對當時重騎兵沖鋒的威力心知肚明,因此包括伙伴騎兵在內的重騎兵,大多數時候,也不會直接沖擊步兵,相反,他們面對的敵人,大部分時候也是對方的騎兵。例如,像深受亞歷山大大帝及其麾下將領影響的名將皮洛士,就將騎兵配備在側翼對抗羅馬的騎兵。而排除騎手重甲而戰馬不披甲的伙伴騎兵,羅馬人面對人馬俱甲的重騎兵的時間,其實也遠遠早于不少人印象中的卡萊之戰。
安條克三世手中的希臘重騎兵
早在公元前190年,即卡萊之戰前138年,羅馬人在對戰塞琉古帝國的君主安條克大帝時,就見過了人馬俱甲的重騎兵。安條克大帝在其統治早期就擊敗過安息人以及更東方的馬薩格泰人,之后便參照對手組建了大批塞琉古帝國的重騎兵。然而,在羅馬人與安條克大帝決戰的馬格尼西亞戰役中,羅馬與帕加馬王國聯軍只有3萬人,而塞琉古帝國軍隊則高達7萬,同時配備了至少6000名鐵甲騎兵,然而,塞琉古帝國依然失敗。有意思的是,雖然戰斗中羅馬人的左翼被塞琉古人突破,但是整場戰役下來,羅馬軍的傷亡卻微乎其微,左翼傷亡僅300多人,這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古典重騎兵的戰場殺傷力明顯較低。
因此,實際上羅馬人很早就見識過了當時的重騎兵,同時也意識到他們的戰斗力還稱不上威脅。另外需要注意一點的時,公元前190年的羅馬軍團,還處于公民兵時代,尚未轉變為職業軍隊,而在后來羅馬執政官馬略改革以后,真正意義上的羅馬軍團才誕生,同時擁有遠超改革以前的戰力。
卡萊之戰中安息真正決勝的兵種是弓騎兵
同時,著名的卡萊之戰中,安息帝國的重騎兵其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許多描述卡萊之戰的文字,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安息帝國只有1萬人,但卻沒有細說1萬人里重騎兵的數量,實際上,當時安息帝國這邊重騎兵僅有1000人左右。而在后來卡萊之戰的戰斗中,也是安息弓騎兵持續不斷地對羅馬步兵進行射擊壓制,而不是重騎兵直接對羅馬步兵進行沖擊,他們在此戰中的肉搏對象,只有羅馬軍出動的1000多人的高盧騎兵,而他們主要的擊殺數,則來自于潰逃后落單的羅馬士兵。因此,光拿卡萊之戰說明安息重騎兵可以擊敗羅馬重步兵,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而能證明直接安息重騎兵無法對重步兵進行沖鋒打擊的戰役,莫過于羅馬帝國與安息帝國最后的一次戰役,即公元217年的尼西比斯之戰了。在這場戰役中,安息帝國君主阿爾達班四世帶領傾國之兵與羅馬皇帝馬格里努斯進行決戰。在這場持續數天的戰斗中,安息重騎兵有了正面對決羅馬重步兵的機會,同時戰場地勢平緩,極為適合騎兵的發揮,但是,諷刺的是,很多文字描述里的重騎兵屠殺羅馬重步兵的場面并未出現。事實上,尼西比斯之戰到了最后的時刻,甚至出現了雙方部隊一線延展排列、全線交戰的情況,然而,安息帝國這邊依然沒有突破羅馬軍的戰線,即使羅馬步兵陣線已經一線延展排列,安息重騎兵依然沒能取得優勢,這無疑充分說明了即使在卡萊之戰后200多年,重騎兵依然沒有后世那樣的沖擊能力。
安息人近身沖突并沒有取得優勢
事實上,不僅是沒能沖破羅馬重步兵的戰線,實際上,在一線的搏殺之中,安息重騎兵是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的。史學家赫羅狄安用“平原被滿地的死者覆蓋,遍地都是以陣亡的戰士、戰馬與駱駝堆成的山丘”來形容當時的戰場,可見,在面對面的肉搏戰中,安息重騎兵也損失慘重。由此可見,對于安息重騎兵而言,直接沖擊重步兵,是一種危險而且愚蠢的戰法。
因此,一直到后世馬鐙大規模配備以后,重騎兵才真正擁有了敢于直接沖擊重步兵的能力,但是,這時安息帝國早就滅亡數百年之久了,就連安息重騎兵的好對手羅馬重步兵,也早就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漸漸沒落消失了。
擁有馬鐙后的重騎兵才真正成為了戰場統治者
因此,在西方古典時代的長河之中,在后世人看起來十分威猛的重騎兵,是一直無法發動后世重騎兵們那樣直沖步兵面門的攻擊的,這也正是技術與戰爭的又一典型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