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作為起源中國,風靡全球的世界級茶種,在國內和國際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分類方式。 中國的紅茶等級劃分主要依靠感官品質來劃分紅茶的等級,老楊主要依據紅茶的國家標準來介紹紅茶分級。
現行的紅茶國家標準主要有三部分:《GB/T 13738.1-2008 紅茶 第1部分:紅碎茶》、《 GB/T 13738.2-2008 紅茶 第2部分:工夫紅茶》、《GB/T 13738.3-2012 紅茶 第3部分:小種紅茶》。國內紅茶的等級劃分也是根據紅碎茶、工夫紅茶和小種紅茶三類進行劃分的。
一、紅碎茶
紅碎茶是以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O.kunts)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經萎凋、揉切、發酵、干燥等工藝制成,因其外形呈顆粒型碎片,故稱紅碎茶,也稱“紅細茶”。紅碎茶是國際市場上銷售量最大的茶類,占國際茶葉貿易總量的90%左右。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
紅碎茶產品分為大葉種紅碎茶和中小葉種紅碎茶兩個品種。紅碎茶的各花色感官品質要求如下表:
二、工夫紅茶
工夫紅茶是以茶樹的芽、葉、嫩莖為原料,經萎凋、經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和精制加工工藝制成的紅茶。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后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
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臺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
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制成;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制成的工夫茶。
大葉工夫紅茶的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如下表:
中小葉工夫紅茶的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如下表:
三、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根據產地、加工和品質的不同,分為正山小種和煙小種兩個品種。
正山小種是指產于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及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域內的茶樹鮮葉,用當地傳統工藝制作,獨具似桂圓干香味及松煙香的紅茶產品。根據產品質量,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共四個等級。
煙小種是指產于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域外的茶樹鮮葉,以功夫紅茶的加工工藝制作,最后經松煙熏制而成,具松煙香味的紅茶產品。根據產品質量,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共共個等級。
正山小種,又稱拉普山小種,屬紅茶類,與煙小種合稱為小種紅茶。18世紀后期,首創于福建省崇安縣(1989崇安撤縣設市,更名為武夷山市)桐木地區。是世界上最早的紅茶,亦稱紅茶鼻祖,由福建武夷山深處當地茶農于明朝中后期機緣之下創制而成。后來在正山小種的基礎上發展了工夫紅茶。歷史上該茶以星村為集散地,故又稱星村小種。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入侵,國內外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出現正山茶與外山茶之爭,正山含有正統之意,因此得名。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茶葉是用松針或松柴熏制而成,有著非常濃烈的香味。因為熏制的原因,茶葉呈灰黑色,但茶湯為深琥珀色。正山小種產地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受原產地保護。
“正山小種”紅茶一詞在歐洲最早稱 WUYI BOHEA,其中WUYI 是武夷的諧音;在歐洲(英國)它是中國茶的象征,后因貿易繁榮,當地人為區別其它假冒的小種紅茶(人工小種或煙小種)擾亂市場,故取名為“正山小種”,“正山”指的是桐木及與桐木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種傳統工藝制作;品質相同,獨具桂圓湯味的統稱“正山小種”,“正山”既指正確正宗的意義,而“小種”是指其茶樹品種為小葉種,且產地地域及產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種”又稱桐木關小種。
正山小種的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如下表:
煙小種的各等級的感官品質要求如下表:
(聲明:本文為作者蘇州老楊個人感受,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原創文章,轉載請準明出處。)
作者微信crlysc,歡迎廣大茶友添加微信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