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疼痛,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疼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癥狀,機體的各個部位均可以發生。疼痛的病因病機特別多, 臨床上,痹癥為常見病,且發病率較高。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以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中醫痹癥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均可從中醫痹癥角度進行辨證論治,可以概括虛實兩類。
中醫上講“不通則痛”,多因為外邪侵入,或者是氣滯血瘀,又或者是痰濕郁滯,或者是食物積累,又或者是結石導致的實邪阻礙臟腑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另一個就是虛性的疼痛,多因為氣血不足或者氣精不足,使臟腑經絡失去儒養導致的。
那么問疼痛應該注意哪些內容呢?有具體部位,性質,程度,時間以及伴隨癥等。
1,脹痛
指的是疼痛伴有脹滿的感覺,多因為氣滯導致的。比如胸脅腹部等部位的脹痛,多屬于肺,肝以及腸胃氣滯的病癥;如果頭目脹痛,多見于肝火旺盛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
2,刺痛
指的是疼痛就像針刺一樣,多因為血瘀導致的,在我們的頭部以及胸脅處比較常見。多半有痛處固定,不能按的現象。
3,竄痛
指的是痛處游走不定,如果胸脅不疼痛,游走不定,多因為氣滯所導致;如果肢體關節疼痛而游走不定,多見于痹證。
4,固定痛
指的是痛處固定不移動,胸脅部位的固定疼痛,多屬于血瘀導致;肢體關節部位的疼痛,多因為寒濕或者濕熱阻滯所導致的。
5,冷痛
指的是疼痛伴有冷感,用熱的東西捂一下疼痛能夠得到緩解。多因為陽氣不足所導致,又或者是因為寒氣侵襲人體所導致臟腑組織失去陽氣的溫煦。
6,灼痛
指的是疼痛伴有灼熱感,冰敷一下疼痛能夠緩解,常見于咽喉口舌或者關節等處的熱證。多因為火熱之邪造成的,或者是陰虛火旺導致的。
7,絞痛
指的是疼痛劇烈如刀絞,多因為寒邪凝滯氣機所導致的。
8,酸痛
指的是疼痛伴有酸楚不舒服的感覺,常見于四肢腰背的肌肉。多因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
1,頭痛
指的是整個頭部或者頭的某一部分疼痛。可能是外感風寒等邪氣導致的,另一方面是因為氣血虧虛不能儒養頭目導致的。
2,胸痛
指的是胸部正中或者偏于一側疼痛,多屬于心肺病變所導致的。
3,腹痛
腹痛的范圍比較廣,應結合疼痛的性質以及其他癥狀來判斷。可能是脾胃大腸小腸的病變。
4,腰痛
腰為腎之府,所以一方面由于腎虛所導致,另一面可能是外傷所導致的。
5,背痛
多因為寒邪侵襲導致,可艾灸緩解疼痛。
6,四肢痛
重點是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多是風濕痹癥。
王醫師治療痹癥經典案例分享
郝女士,36歲。患病四年余 江蘇蘇州人
初診:2020年8月25日。
主訴:患者四年前冬季感受風寒后,周身關節痠痛,尤以四肢小關節疼痛為甚,近兩年來漸至手足骨節腫大變形,活動受限,伴形寒肢冷、頭昏目眩、耳鳴、腰膝酸軟、小腹冷痛、二便自調。四肢麻木,身體關節游走性疼痛,失眠等。經某醫院西醫查類風濕因子無異常。最后在北京澤元堂王世龍中醫診為:痹癥
診查:舌淡兩側紫暗,苔薄白,脈沉緩。
辨證:證屬痛痹,為寒凝血瘀,營衛痹阻,肝腎虧虛。
治法:用(五龍通絡湯)祛寒化濕,和營通絡。以五龍通絡湯如減化裁,溫經散寒,蠲痹痛,益肝腎。
五龍通絡湯 處方:當歸12克 桂枝10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遼細辛3克 防風15克 獨活10克 桑寄生12克 川秦艽15克 熟地黃15克 懷牛膝20克 海桐皮12克 羌活12克,全蝎5克,蜈蚣1條等
五龍通絡湯二診:上方藥服25劑后,諸癥已去其大半,守原意,再進25劑。
五龍通絡湯 三診:又服25劑藥后,形寒肢冷之象已平,痹痛及陰虛諸癥又減。
五龍通絡湯 四診:鞏固一個周期。痹痛已安,諸癥悉平,查血沉已正常),
中醫辨證論治:中醫對痹癥的治療,初起多以祛邪為先,病久則加人強筋壯骨、補腎之藥物。
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筋脈、關節,致氣血流行不暢,不通則痛,又因風性善行,流竄不定,故病人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屈伸不利,痛點游走不定。多發于腕、肘、踝、膝等大關節。若外邪初感在表時,病人可有惡寒、發熱、脈浮、苔薄白。治則宜祛風通絡,佐以散寒利濕。可采用蠲痹湯加味治療或隨癥加減治療。
因寒邪偏勝,寒凝經脈,氣血運行更為不暢,故病人表現為肢體、關節疼痛較行痹劇烈,遇寒更甚,得暖痛則減輕關節屈伸不利,畏寒,患病處有冷感。舌苔白,脈象多呈弦緊。治則宜辛溫散寒,佐以祛風化濕。可用烏頭湯加桂枝、乳香、沒藥等。若病人日久不愈、氣血兩虧者,可用獨活寄生湯以扶正祛邪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因濕邪偏勝,濕為陰邪,重濁粘滯,濕困脾胃,故病人表現為肢體、關節酸痛,伴有重著、麻木、痛點固定不移、活動不便、飲食量減或無味,也可有惡寒,或有下肢腫脹等癥狀。舌苔白或白膩,脈象濡緩。治則宜健脾燥濕,佐以祛風散寒。可用薏苡仁湯加減治療。
若痹證日久,則不僅氣血兩虧,而且肝腎亦虛。若出現肢體拘急、骨節變形者,可采用益氣養血、補肝益腎之法;如有脊椎肥大、強直疼痛者,病在督脈,可用溫補督脈之法。
以上三型屬風寒濕邪混合侵襲肌體,分型只以偏勝為標準并非絕然劃分,治療雖以祛風散寒利濕為主,但也必須應用活血通絡藥物。病之初起可單純祛風散寒,如病程稍久,則必須注意應用益氣養血、滋養肝腎之藥物,并要兼顧脾胃。
當風濕熱邪侵襲肌體后,流注關節,痹阻脈絡,故病人表現為關節疼痛,痛處有灼熱感,或有紅腫,痛不可觸,得冷則舒,關節不能活動,多關節可同時發病,伴有發熱、口渴、煩悶不舒等全身癥狀,舌質紅、舌苔黃、脈象滑數。治則宜清熱涼營,佐以疏風化濕。可采用白虎加桂枝湯加減治療。
《內經·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云:“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故有風、寒、濕三痹之別。斯例感于冬季,寒氣正盛之時,且病人痹痛有定處,顯屬“痛痹”,然“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經絡受邪,營衛不從,羈延進展,由淺入深,內合于臟,久之必損其肝腎之陰,則見頭昏目眩、寒濕屬實,兩相掣肘,治頗棘手,實難用一方而效之,唯有祛寒化濕之中佐補肝腎,標本兼顧,虛實同治。王醫師選藥精當,尤以用五龍通絡湯,專治痹痛,堪稱有獨到之處。可見“病不辨無以治,治不辨無以痊”,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