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認為 :“有諸于內,行諸于外”,意思是說身體體內臟腑的病變通常也會通過一些肉眼可觀察得到的癥狀顯現出來的。而舌頭就是我們觀察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的“窗口”,正所謂觀舌知其病,如果身體健康,則舌頭一般是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舌面上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干濕適中的白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淡紅舌,薄白苔”。
如果體內五臟六腑不和,則也會通過舌頭表現出來,其中齒痕舌就是異常舌象中最常見的一種。有調查發現,齒痕舌可發生于各個年齡段,發生率約為40%-60%。而且這些人群通常多伴有神疲乏力、肢體困重、納呆食少、食后腹脹,大便便溏等癥狀。
有些朋友會認為,齒痕舌的出現是因為脾虛濕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濕氣重了,其實,并不盡然。舌頭為血脈豐富的肌性組織,舌體除了有賴于津液的滋潤外,還需要氣血的濡養。單從這兩方面來說,齒痕舌的出現可大致分為兩類。一為陰邪阻滯,包括水濕、痰飲、瘀血等的阻滯;二為氣血不榮所致。
(1)陰邪阻滯:
俗話說“陰陽調和則身體安康”,陰陽兩者是相對的,陰陽平衡則體內的氣血可順暢流動輸布至全身。如果陰邪阻滯,使得氣血流動受阻,氣血不能上榮于舌,致舌體伏而不動,牙齒與舌體交阻壓迫,久而阻滯氣血,水津外滲不勻,就會形成齒痕舌。
常見的陰邪有水濕、痰飲和瘀血。中醫認為,舌為脾之外候,脾主運化,脾虛失運,則會使得機體津液代謝失常,水濕內停,水濕郁于舌之血脈,滲透舌體肌組織,充盈舌體,使舌體胖大,受到牙齒的擠壓,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齒痕舌,這屬于脾虛濕盛型齒痕舌。
痰飲和水濕兩者同是津液代謝失常的產物,但相對來說,痰飲會更加黏稠,更易于阻滯氣血的運行,使舌體失養,伏而不動,舌頭受到牙齒壓迫,久之則會生痕。這一類齒痕舌屬于痰飲內停證。
另外,瘀血郁于舌之血脈,會使得舌體充盈,加上血液運行不暢,致舌體得不到新鮮血液的滋養,久之,牙齒壓迫舌體也會導致齒痕。其中,肝血郁滯為常見病因,《中醫臨證備要·舌邊鋸痕》也有記載:“舌邊緣凹凸不齊如鋸齒狀,為肝臟氣血郁滯”。
(2)氣血不榮:
心主血脈,開竅于舌,故此舌于血脈的關系最為密切,中醫認為“舌受血則能語”,指的是舌頭只有得到血液的充分濡養才能靈活屈伸,清楚言語。若血虛不能上榮于舌,則舌苔的屈伸靈活性也會減弱,不能隨意運動,久之就會形成齒痕舌。因血為氣之母,所以這一類齒痕舌多見于氣血兩虛,患者的齒痕舌多淡嫩,并無胖大的特點。
綜上所述,齒痕舌的出現并非是脾虛濕盛單一病因,也有可能是因瘀血阻滯或氣血兩虛致血不榮于舌所致,因此,治療上,當應根據患者情況靈活辨證治療。
舌診是中醫望診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辨證施治的依據。但中醫治病需整體辨證,齒痕舌只是疾病的某一種表現,在實際治療時,一般還需根據其他癥狀、患者的年齡、體質等因素綜合辨治。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加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科學,治病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辨治,故下面僅分享一些常見的類型和治法,僅供參考。
(1)若舌頭表現為舌淡紅,邊有齒痕,或伴有食欲差,脘腹脹滿,便溏,肢體倦怠,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水腫,面色淡黃或萎黃,舌苔多白。則多由脾虛、氣虛所致。因此,治療原則為健脾,和中益氣。
(2)若舌淡白濕潤,邊有齒印,或伴有胃寒,肢冷,腹脹,大便稀溏或易腹瀉,多屬于寒濕壅盛或陽虛水濕內停所致。該型齒痕舌可用健脾祛濕,辛溫補陽等法治療。
(3)若舌紅而腫脹滿口,邊有齒痕,或多伴有身重疲乏,昏沉嗜睡,胸脘痞滿,不思飲食,大便黏膩不爽,小便不利黃赤;舌苔多黃、厚、膩,則多由濕熱痰濁壅滯所致。可依據病機不同采用健脾祛濕、芳香化濕、清熱利濕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