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瀉心湯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半夏瀉心湯”,“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此方辛開苦降、平調寒熱、消痞散結,是治寒熱互結之痞證常用方,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之功效,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以心下痞,但滿而不痛,嘔吐下利,苔薄黃而膩為辨證要點。是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方劑。
圖片來源:https://p1.pstatp.com/origin/pgc-image/
患者趙某,女,56歲,2019年10月9日初診。主訴:間斷大便不暢18年,加重伴腹痛3天。患者18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便不暢,伴腹部不適,排便后好轉,間斷服用益生菌、乳果糖,便秘無明顯緩解,需間斷使用開塞露輔助排便,大便仍2-3日一行,伴肛門下墜及便不盡感。患者3天前癥狀再發,左下腹疼痛,大便難下,刻下癥見:左下腹絞痛,大便3日未排,排氣可,輕度腹脹,噯氣,食欲差,口干,喜飲熱飲,平素怕冷,耳鳴,勞累后有胸悶氣短,眠差,小便可。近期體重無明顯變化。既往史:6年前于301醫院行內鏡下結腸息肉治療;發現血脂升高3年;頸椎病15年。3年前于北醫三院行肩袖修復術。否認有藥物過敏史。飲用及食用含酒精類食物后起皮疹。平素工作壓力大。體格檢查:神志清楚,語言流暢,查體合作。心肺查體未見異常,腹平坦,全腹觸診軟,左下腹壓痛,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雙腎無叩痛。舌質紅,邊有齒痕,苔黃膩。脈弦細。電子腸鏡檢查:回腸末端及全大腸粘膜未見明顯異常。電子胃鏡檢查: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中醫診斷:腹痛,寒熱錯雜證。西醫診斷: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治法:辛開苦降、平調寒熱。
姜半夏10g 黃芩10g, 黃連8g, 干姜10g,
太子參30g 炒酸棗仁60g 合歡花30g 皂角刺10g,
蠶沙10g 紅棗10g 生姜6片
共3付,每日1付,分2次服用,每次150ml。
2019年10月11日二診,患者大便1次/日,左下腹絞痛減輕,排氣正常。Bristol type 4。舌質紅,邊有齒痕,苔黃。患者癥狀好轉,給予原方7劑治療。2019年10月18日三診,患者大便1次/日,Bristol type 5,無便血及粘液,無腹痛,納欠佳,眠可,小便調。舌紅,苔薄黃,脈弦細。
按語:患者老年女性,平素工作壓力大,肝氣不舒,橫逆犯脾,中焦氣機不暢,胃腸氣滯生熱 ,結于腸腑,故見大便不暢干結,大便內結加重腑氣阻滯,故見腹痛、腹脹。中焦脾升胃降功能失常,胃氣上逆,故見噯氣。氣滯日久耗傷脾陽,故見喜熱飲,畏寒;舌紅苔黃源自熱結,脈弦細為虛寒之征,故中醫辨證為寒熱錯雜,辨病為腹痛,病位在大腸、肝、脾、胃,預后尚可。中藥湯劑口服以辛開苦降、平調寒熱治療,選取半夏瀉心湯加減,半夏辛開散結消痞,降逆和胃,為君藥,干姜溫胃散寒,黃芩、黃連清泄里熱以和陽為臣藥,加太子參健脾益氣,炒棗仁潤腸通便,合歡花安神,皂角刺、蠶沙避穢化濁,生姜大棗顧護中焦。諸藥合用,寒熱并用,苦降辛開,補氣和中,邪去正復,氣得升降,諸證悉平。
魏瑋教授擅長使用“辛開苦降法”治療功能性胃腸病,以脾胃學說為本,提出了“腦腸同調”治法,“腦腸同調”治法注重整體觀念,強調在治療中要兼顧“腦”“腸”,多靶點、多維度配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如在治療功能性胃腸病時,顧護脾胃的同時重視患者精神心理狀態,因此臨床用藥常加用玫瑰花、合歡花、綠萼梅等芳香輕清解郁之品,酸棗仁、夜交藤、當歸等養血柔肝安神之品,竹葉、梔子、川楝子等清心火、泄肝熱之藥,很好的體現了“腦腸同調”治法的應用。
參考文獻:
張嘉鑫,顧然,郭宇,王慶國,魏瑋.半夏瀉心湯之方藥考.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4(01):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