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的患病率逐年升高。在老年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可以高達49%,也就是說,平均兩個老年人中,就會有一個高血壓的患者。
今天,小九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醫關于高血壓的辨證治療~
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
現代醫學認為,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臨床疾病的綜合征,它的主要癥狀為全身血壓的升高,與心臟、腎臟、大腦及其他相關器官的結構和功能受損有關。
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是指患者在靜息狀態下(晨起狀態為佳),非同日連續3次測得動脈收縮壓大于于140mmHg和(或)舒張壓大于90mmHg。臨床常常伴隨頭痛、頭暈、心悸和胸悶等癥狀。
而對于中醫學來說,高血壓病的關鍵病因為先天不足、飲食不節、勞逸失衡以及情志不暢等。這些因素都會造成機體的五臟不足、氣血虛損和陰陽失調等。
根據高血壓疾病的臨床癥狀,中醫多將此病歸屬于“眩暈”和“頭痛”之類型的疾病。
眩暈定義為患者眼花或眼前發黑,視物旋轉,這也是高血壓患者最常見的癥狀,《素問·至真大論篇》有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認為眩暈病的發病部位主要在肝臟。
頭痛指的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髙血壓病所導致的頭痛通常屬于內傷頭痛。傳統醫學認為,高血壓病的主要病因是人體陰陽之間的失衡以及氣血逆亂等。
高血壓的辨證治療
中醫將高血壓疾病大致分為四大證型,包括肝腎陰虛證、肝陽上亢證、痰濁中阻和陰陽兩虛證。
01
肝陽上亢
肝主疏泄,若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火熱生風,風陽擾亂清竅而發為高血壓疾病。
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
【組成】天麻9g 川牛膝12g 鉤藤12g 石決明18g 山梔6g 杜仲10g 黃芩9g 益母草9g 桑寄生12g 夜交藤12g 茯神9g。
天麻
【用法】水煎,分2-3次服。
【方解】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都有平肝熄風的功效, 用以為君。
黃芩、山梔可以清肺熱瀉肝火, 使肝經不致偏亢, 用以為臣藥。
益母草可以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 再配合桑寄生和杜仲的補益肝腎, 以及夜交藤、朱茯神的安神定志, 是為佐使藥。
以上藥物合用, 可以起到平肝潛陽,補益肝腎的作用。
02
肝腎陰虛證
情緒異常,如緊張、焦慮和憤怒等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長期會導致氣郁,日久氣郁化火,耗傷肝陰,陰液不能上榮于頭目,最終從而導致高血壓疾病的產生。
方選杞菊地黃湯加減
【組成】枸杞子15g 菊花15g 熟地黃24g 山茱萸12g 山藥12g 丹皮9g 澤瀉9g 茯苓15g。
枸杞子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枸杞子、熟地黃可以滋補肝腎之陰, 澤瀉、丹皮、菊花具有清泄肝火和腎火的功能, 山茱萸補益肝腎,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山藥肺脾腎三陰同補。
以上藥物合用可以達到滋腎養肝之效。
03
痰濁中阻證
多因飲食不節, 肥甘厚味太過, 損傷脾胃,或憂思、勞倦傷脾, 致使脾陽不振, 健運失司, 以致水谷不化精微, 聚濕生痰, 痰濁中阻, 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清空之竅失其所養而致。
方選半夏白術天麻湯
【組成】半夏 9g 天麻、茯苓、陳皮、甘草 各6g 白術18g。
半夏
【用法】生姜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方解]】中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功善燥濕化痰,且能降逆消痞;天麻甘平柔潤,能入肝經,尤善平肝熄風而止眩暈,二者共為君藥。
白術健脾而燥濕,茯苓健脾而滲濕,共治生痰之本,均為臣藥。
陳皮理氣化痰,既助半夏以祛痰濕,又調氣以消痰;生姜、大棗調和脾胃,共為佐藥。使以甘草和中而調和諸藥。
諸藥相合,共奏化痰熄風,健脾祛濕之效,為治風痰眩暈之證。
04
陰陽兩虛證
因年高體衰, 腎虛精虧, 腎精不足而虛陽上越,故見頭暈昏蒙,心中虛煩,若陰虛及陽, 可致陰陽兩虛。
方用六味地黃湯加減。
【組成】熟地24g 山萸肉12g 淮山12g 澤瀉9g 丹皮9g 茯苓9g。
地黃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早晚分服。
【方解】方中熟地黃益精填髓,山茱萸補益肝腎, 澀精固脫, 山藥益胃補腎、固腎益精, 共為臣藥。
三味藥配合使用, 腎肝脾三陰共補, 稱為三補。
澤瀉利水、泄濕、清熱,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 丹皮清熱活血、清瀉虛熱, 這三種藥為三泄, 均為佐藥。
六味藥合用, 三補三瀉, 補藥劑量大于瀉藥, 所以整體為補, 肝脾腎三陰并補, 并以腎陰補為主。
中醫歷來重視養生保健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 尤其在情志調理, 飲食調理、體育鍛煉等方面。近年來, 隨著我國高血壓病患病率的持續上升, 加強防治高血壓病的中醫養生保健教育格外重要。
高血壓治療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腦血管病死亡率和病殘率, 血壓達標是前提。除了藥物治療外, 高血壓病人的養生保健重在改變生活方式, 如減肥、限鹽、限酒、增加蔬菜的攝入, 減少油脂類食物的攝入、增加體力勞動等。同時注重改善精神情緒, 清除控制血壓的不利因素。這些均可以增強降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