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六文〔1〕之作,肇〔2〕自軒轅〔3〕;八體〔4〕之興,始于嬴正〔5〕,其來尚〔6〕矣,厥〔7〕用斯弘〔8〕。但今古不同,妍質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復有龍蛇云露〔9〕之流、龜鶴花英〔10〕之類,乍〔11〕圖真于率爾〔12〕,或寫瑞〔13〕于當年,巧涉丹青〔14〕,工虧翰墨〔15〕,異〔16〕夫楷式,非所詳焉。
注釋:
【1】 六文:指六書。指六種文字,即古文、奇字、
篆書、隸書、謬篆、鳥書。
【2】 肇:開始,起始。
【3】 軒轅:傳說中的古代帝王黃帝的名字,據傳姓公孫,生于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建國于有熊,又號有熊氏。戰炎帝于阪泉,戰蚩尤于涿鹿,諸侯尊為天子,后人以之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又傳漢字亦初創于軒轅之世。《史記?武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史傳》:“軒轅之世,史有倉頡,主文之職,其來久矣。”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黃帝時,因卿云作云書。”宋張君房《云笈七簽》:“黃帝時,有臣沮涌、倉頡觀鳥跡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帝至翠三為之泉,有黃龍負圖而至,令侍臣寫之,以示天下,曰河圖書。”
【4】 八體:指秦代八種不同用途的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自爾秦書的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一說指書史上八種主要的書體。說法不一。宋人周越《古今法書苑?序》:“自倉史逮皇朝,以古文、大篆、隸書、飛白、八分、
行書、草書通為八體,附以雜書”。唐韋續《墨藪》:“又曰字有五易:倉頡變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隸書,漢代作章草是也。其八體者,更加刻符、摹印、蟲書、署書、殳書、傳信并大、小篆是也。”
【5】 正:秦始皇姓嬴名政。
【6】 尚:久遠。
【7】 厥:它的。
【8】 弘:大。
【9】 龍蛇云露:皆為中國古代象形書體之名。龍書傳為庖犧氏時的古文字,六書之始。元鄭杓《衍極》:“太暤之時,龍馬負圖出于榮河,帝則之,畫八卦,以龍紀官,乃命飛龍朱襄氏造六書,于是始有‘龍書’”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蛇書,魯人唐綜,當漢、魏之際,夢龍繞身,寤而作之。”元劉有定記“唐終為‘唐綜’”,“夢龍”為“夢蛇”,黃帝時,因卿云作云書。唐徐堅《初學記》:“垂露書,如懸針而勢不遒勁,阿那若濃露之垂,故謂之‘垂露’。”
【10】 龜鶴花英:一作“龜鶴芝英”,皆為中國古代象形書體之名。唐韋續《墨藪?五十六種書》:“帝堯陶唐氏因軒轅靈龜負圖作龜書”,“鶴頭書”與“偃波”皆詔版所用,漢家尺一之簡是也,亦名“鶴頭”,“芝英書,六國時各以異體為符信所制也。”
【11】 乍:暫時、短暫。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乍回跡以心染,或先貞而后黷。”《文選?張衡〈西京賦〉》:“將乍晚而未半,怵悼栗。”
【12】 率爾:輕率。《晉書?文苑傳?袁宏》:“謝尚時鎮牛渚,秋夜乘月,率爾與左右微服泛江。”
【13】 瑞:吉祥。
【14】 丹青:做顏料的丹砂和青雘,后泛指繪畫。
【15】 工虧翰墨:猶言“談不上翰墨工夫。”
【16】 異:不同于。
況且“六書”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黃帝;“八體”的興起,則始自秦始皇。距今歲月悠久,歷史作用巨大!但古今時代不同,妍麗和質樸概念也不同,既然現今不用,就略去不談。還有龍書、蛇書、云書、垂露篆之流,龜書、鶴頭書、花書、芝英書之類,只是簡單地摹擬物象,或者圖寫吉祥圖像,和繪畫有關,與書法并無多大的關系,不能當作書法規范,因此很少討論 “六書”和“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