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我們正式迎來丁酉年最后一個節氣“大寒”,俗話說的好”大寒大寒, 抱成一團。”可見大寒已經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授時通考·天時》說: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大寒節氣總是在農歷臘月壓軸出場,猶如寒冬臘月的臘梅花,傲霜斗雪冠壓群芳。
我們聰明的古人將大寒分為三侯:“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侯水澤腹堅。”就是說大寒初候母雞可以孵小雞了;二候時鷹隼等征鳥正處于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它們盤旋在空中尋找獵物,以補充能量來抵御寒冷;三侯是天氣最冷的時候,連河流中央都被凍出厚厚的堅冰。
大寒這個節氣看似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到處都是冰與雪的世界,冷酷無情,巋然不動。實則內心向暖,蓄勢待發。“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只有經過大寒的洗禮,只有心存希望,才能在冬天的最深處,洞見春天萱兒不鬧的的繁華。
民間有句老話說:“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這說明大寒是一個進補的好時期。
我們大寒節氣養生還是要著眼于“藏”,此時應“夜臥晚起,無擾乎陽”,凡事不要過度操勞,注意保持心態平和。冬季是腎主令之時,腎是先天之本,封藏之本,是生命的原動力。腎氣不足,則會出現聽力減退,骨軟無力,牙齒松動,毛發脫落等現象。《黃帝內經》里說:“腎著,主蟄,封藏之本,精之所處也,其充在骨”。
所以我們大寒養生,重在養腎。我們中醫理論認為,黑色入腎,大多數黑色食物對腎又補益。朋友們注意了,不是所有黑色食物都適合冬天吃,因為食物本身還有寒熱的偏性,溫熱的食物有補益的作用,適合秋冬多吃,而寒涼的食物一般多能清熱瀉火,解毒,則適合夏季多吃。
比如黑米,紫米,烏雞性溫,補血養血,補腎益精的效果很好。黑芝麻性平,補肝腎,潤腸,養發的效果好。黑豆性平,補腎,活血效果好。黑棗性溫,味甘,能滋補肝腎,潤燥生津。而海帶,紫菜性寒,適合夏天多吃,冬天就要相對少吃一些。
大寒時節,最是寒冷,稍不注意就容易生病,尤其是我們現在流行感冒肆虐,更要御寒保暖,因此,當御“五寒”。
一防頸寒:頸部為人體“要塞”,穴位血管密布,冬季最易引發頸椎病,可戴圍巾穿立領裝;
二防鼻寒:天氣轉涼后,空氣涼而燥,最易引發鼻炎,可晨起冷水搓鼻,促進鼻粘膜血液循環;
三防肺寒:冬季多發風寒感冒,可多喝熱粥驅寒,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四防腰寒:冬季肌肉收縮,易壓迫神經造成腰疼,且腎喜溫惡寒,可雙手搓腰暖腎陽;
五防腳寒:腳被稱作人體的第二心臟,冬季寒冷,可常做足浴,暖身同時又放松身心。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不管怎么說,物極則反,過了大寒,我們又將迎來新的一年的節氣輪回。當我們踏上最后的嚴寒節氣時,其實我們是走在迎接春天的路上。
朋友們你們說對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