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物權法》第172條第2款和《擔保法》第5條的規定,擔保合同被確認無效后,債務人、擔保人、債權人有過錯的,應當根據其過錯各自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7、8條具體規定了擔保合同無效時擔保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具體包括以下三種情形。擔保法>
一、擔保合同自身無效而主合同有效,根據《擔保法解釋》第7條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經濟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應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的規定,分為以下兩者情況:
1、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無過錯的,擔保人與債務人對主合同債權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債權人無過錯,是指債權人對擔保合同的無效即無過錯,也不知道擔保合同存在無效原因,此時無過錯的債權人可以獲得與擔保有效時相當的賠償。
債務人承擔《擔保法解釋》第7條規定的連帶責任應具備四個要件:
(1)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自身無效;
(2)債權人對擔保合同的無效沒有過錯;
(3)擔保合同無效是因擔保人或擔保人與債務人的過錯所致;
(4)債權人有實際損失并且損失與擔保合同無效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2、主合同有效而擔保合同無效,債權人、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
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是指債務到期后,債務人仍有能力清償的,仍應先執行債務人的財產,“不能清償”應以債務人方便執行的財產是否受執行為標準,方便執行的財產已經受執行的,債務剩余部分即為不能清償的部分。
“二分之一”是“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二分之一”,作為上限只要求不超過二分之一,具體數額則由法官根據擔保人和債權人的過錯大小,由法官進行裁量。
二、主合同無效導致擔保合同無效的,根據《物權法》第172條第1款和《擔保法》第5條第1款的規定,擔保合同是主債權債務合同的從合同,主債權債務無效的,擔保合同也無效。《擔保法解釋》第8條規定,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據此,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1、主合同無效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無過錯的,擔保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擔保人無過錯,是指擔保人對主合同的無效原因不知也不應知,或不存在明知主合同無效仍促使主合同成立或為主合同的簽訂作為中介等情形。此種情形下,無效的結果由債權人和債務人承擔,擔保人免于賠償責任。
2、主合同無效導致擔保合同無效,擔保人有過錯的,擔保人承擔民事責任的部分,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擔保人有過錯是指擔保人明知主合同無效仍為之提供擔保,或者明知主合同無效仍促使主合同成立,或者為主合同的簽訂作中介等。此時擔保合同的無效是主合同無效所致,因此擔保人的責任原則上不應當超過主合同當事人的責任。對債權人的損失,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作為三方,按照責任均分的原則,擔保人承擔責任份額不超過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三分之一。
三、主合同無效,擔保合同因自身原因也無效的,《擔保法解釋》沒有單獨規定處理方法,此時應根據過錯原則,從擔保人、債權人各自的過錯情況確定擔保人的責任范圍。
具體可分為三種情形:
1、主合同和擔保合同均無效,作為締約者的債權人、債務人、擔保人均有過錯,此時擔保人的賠償責任應當是部分賠償責任,即債務人不能清償部分的一定份額。此時應根據當事人利益均衡原則,由法官根據擔保人的過錯確定擔保人的賠償責任。
2、主合同和擔保合同均無效,擔保人無過錯則不承擔賠償責任。
《擔保法》第30條規定,主合同當事人采取欺詐、脅迫等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保證的,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3、主合同和擔保合同均無效,債權人無過錯,如果保證人與債務人串通欺詐債權人,按照《擔保法解釋》第7條及第41條債務人與保證人共同欺騙債權人,訂立主合同和保證合同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因此給債權人造成損失的,由保證人與債務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來源:北京清算律師網|作者:張學增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