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抗訴和再審檢察建議)和法院依職權再審為啟動再審的三種方式,但無論立法本意還是案件數量,當事人申請再審無疑最主要的再審啟動方式。當事人申請再審必須提交再審申請書,這為民訴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所明確規定,也是當事人享有申請再審權時應負擔的訴訟義務。再審申請書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審查效率和審查結果,應當認真對待。
2不提供對己不利的證據材料可提高再審率
讓法官在審查時只看到對己有利的證據材料或部分內容,以達到裁定再審目的。且不說,對方當事人可能提供完整的證據材料,僅就裁定駁回還是啟動再審的結論選擇而言,法官選擇前者面臨的風險較小。沒有一個負責任的法官會在基本案情或爭議內容不清的情況下,草率裁定再審,以致后來的再審裁判陷于被動。況且,大多數法院要求需要裁定再審的案件,應調閱原審卷宗。因此,以故意遺漏某些材料或內容,求達到不當引導法官判斷的想法,顯得幼稚且不專業。
其實,上述情況更多地出現在申訴信訪材料中,在訴訪分離的格局下,作為專業的法律人,無論法官還是律師,都應該要以法律之道來應對法律問題。
3再審審查案件三個月內必定審查完畢
民訴法第204條規定對當事人申請再審案件的審查期限為三個月,也就是說,三個月內要么裁定駁回,要么裁定再審,要么作裁定終結審查、并案等特殊處理,總之要有審查結果。但在實踐中,有一部分案件無法在三個月內審查完畢,其中相當比例的是擬裁定再審的。
因為裁定再審案件往往需要調卷,法官審查更加細致,考慮更加周全,內部審批程序也更加復雜,有時要經過所在庭的審判長聯席會議,甚至院審委會討論決定。
對于審查超過三個月的案件,一般不能認為違反法律規定,因為民訴法第204條規定了延長審限的制度。民訴法第209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當事人有權申請檢察監督,但實踐中,幾乎沒有因此而提起檢察監督的案件,一定程度上也是考慮了上述情況。
因此,作為再審申請人不應急于要審查結果,一定程度上,審查時間越長,裁定再審的可能性越大。
4申請再審期間對需要鑒定的問題無法審查
申請鑒定是當事人在原一、二審中的訴訟權利,再審審查的對象是生效裁判是否存在再審事由。因此,《解釋》第399條規定,再審審查期間,當事人申請鑒定、勘驗的,人民法院不予準許。根據我國民訴法的規定,鑒定程序應當由法院根據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啟動,不是法院委托所形成的鑒定結果不是民訴法意義上的“鑒定意見”。
據此,有觀點認為,對于實踐中出現了當事人單方執行委托鑒定機構所形成的“鑒定結論”應直接排除在審查范圍之外。
筆者認為,少數申請再審案件確實存在需要“鑒定”的情形,當事人單方提供的“鑒定結論”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鑒定意見,但并不能直接否定其作為“書證”的意義,其有可能構成再審事由中的“新證據”或者“原審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可以將其納入審查范圍。
另外,法律和司法解釋并未禁止審查期間法院依職權委托鑒定,故法院確有必要對基本事實作審查判斷的,其依職權啟動鑒定程序并不違法。
5任何一方當事人都有權至少申請再審一次
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原一、二審裁判生效后,任何一方都不服,都有權申請再審,但對再審裁判不服的除外。民訴法地209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再審判決、裁定明顯錯誤的,當事人可以向檢察機關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解釋》地383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當事人對再審判決、裁定申請再審的,法院不予受理。
對此,有觀點認為,如果上述規定中的“再審判決、裁定”是因一方當事人申請再審而形成的,那么另一方仍有權對該“再審判決、裁定”申請再審。
實際上,上述規定并未對再審裁判作區分,無論其是一方申請再審還是檢察監督、依職權再審而形成的,一概排除了任何一方對再審裁判的申請再審權。
從理論上講,在形成再審裁判的再審審理程序中,再審申請人和被申請人訴訟地位平等,再審裁判并不會偏袒任何一方。而且,如果被申請人對原一、二審生效裁判不服,在對方申請再審時,還可以提出再審申請;在再審審理中,被申請人仍然有機會提出本方的再審請求。
因此,被申請人沒有必要等到再審裁判后,再對該再審裁判提出申請,造成救濟過度。況且,如被申請人對該再審裁判結果不服,還可通過申請檢察監督救濟。
6民事抗訴案件“凡抗必審”
民訴法第211條規定,檢察機關抗訴的案件,法院應當在30日內裁定再審。一般而言,民事抗訴案件應當“凡抗必審”,但仍有特殊情況需要考慮。檢察機關提起民事抗訴須具備一定的法定條件,否則,有可能造成客觀上無法進行再審審理。
上述法條給了“30日”的期限,也隱含了法院應對抗訴案件進行形式審查?!督忉尅返?17條規定了對抗訴案件裁定再審的四個形式條件,不符合條件的,法院可以建議檢察機關補正或撤回,甚至裁定不予受理。
實踐中,對于不應裁定再審的案件往往由法院向檢察院作退卷處理。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7號指導案例指出:人民法院收到民事抗訴書后,經審查發現案件糾紛已經解決,當事人申請撤訴,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第三人利益的,應當依法作出對抗訴案件的終結審查裁定。民訴法第208條賦予檢察機關對民事調解書的抗訴權,但限于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鑒于近年來,損害案外人的虛假訴訟所形成的調解書情形較多,所以一般認為,對損害案外人利益的調解書也可成為抗訴對象。民訴法第209條第二款規定,檢察院作出支持或不支持當事人的監督申請,當事人不得再次申請檢察監督。
由此引發對于檢察院是否有權提起“二次監督”,以及何種情形下提起“二次監督”的爭議,也對“凡抗必審”命題也提出了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