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法律網友給筆者講了一個真實案例,問筆者如何理解,下面就來點法律實務。案情如下:
2014年8月18日,被告收到原告十萬元本金,向原告出具收條一張,載明:“今收到×××(原告名)現金壹拾萬元整 ×××(被告名) 2014.8.18”。此后十個月,被告按雙方口頭約定的月息2分向原告支付了利息。現在被告不再支付利息,原告訴至法院,向被告主張本金及利息。
被告辯稱,原告系委托被告投資理財,并非是借貸關系。被告以原告名義投資了企業理財產品,10萬元被告以原告名義匯給了某建筑公司,被告不應歸該本金及利益,應駁回原告訴請。
一、看一則法院判例
2013年4月,周某因資金周轉需要,因不符合銀行放貸條件,找到朋友王某,給其3000元好處費,讓王某向信用社貸款15萬歸自己使用,銀行本息自己償還。同年4月12日,王某與信用社簽訂個人15萬元借款合同后,將該款取出交給周某,周某向王某出具了15萬元的欠條。借款期限屆滿后,周某與王某均未向信用社償還本金及利息。
信用社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王某還款。王某認為自己是代周某貸款,未實際使用貸款,應由實際使用人周某償還,自己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
法院經審理后,判決王某償還該15萬元貸款及利息。這個判例實際上與前文案例系反向推理關系。如果前文被告不承擔責任,是不是本案中王某也不應承擔貸款償付責任?
二、具體法理分析
1、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合同關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主體之間,只有合同當事人一方能夠向合同的另一方當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出借人將款項支付給名義借款人,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雙方就達成了借款合同。
至于名義借款人將款項又向第三方借貸后或者投資,以自己名義也好,以他人名義也好,應構成另一借款合同關系。與前一借款關系借款雙方不同、合同內容不同,理應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
2、從以往法院判例法律理解看,在最高法院(2015)民申字第73號陳海燕與陳永華、陳武邃與陳模斯民間借貸糾紛申請再審案件中(裁判文書網可查詢),被告陳模斯辯稱,“本案700萬元名為借貸,實為支付工程款,福建省高遠建設工程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高遠公司)是借款的實際使用人,陳模斯并未實際使用該款項,不應承擔還款義務。”
最高法院審理后認為,“關于本案實際借款人的認定問題。根據一審、二審判決載明的事實,林強峰向陳模斯提供的借款均已通過銀行轉賬方式分次實際轉入陳模斯的個人賬戶。陳模斯申請法院調取的高遠公司對其刑事詐騙案的報案材料,不能證明其并非本案借款人的事實,其申請法院調取的銀行卡轉賬情況,不屬于法律規定的不能自行調取的證據材料,且該證據亦不能證明其并非本案借款人的事實。一審、二審對其提出的上述調取證據申請未予準許,并無不當,陳模斯提出的一審、二審法院未依法調取相關證據的申請再審理由不能成立。陳模斯主張本案借款的實際出借人并非林強峰而是建燊(揚州)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實際借款人并非陳模斯而是高遠公司,但就上述主張未提供證據證明,且借款的實際用途對借款法律關系的認定并無影響。陳模斯主張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工程款的結算問題,與本案系不同法律關系,其所持本案借款應由高遠公司償還的申請再審理由不能成立。”
可見,最高法院“且借款的實際用途對借款法律關系的認定并無影響”之觀點,也是采用了借貸關系雙方相對性的法律認識,而并沒有按照被告的意愿任其追加被告,查找實際借款使用人。
三、從委托關系法理上分析
名義借款人從出借人借得款項后,再行對外投資或者出借,出借人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對自己出借款項的控制,如何讓出借人對已脫離自己控制的款項承擔投資風險?如果借款實際使用人有四五層關系,原告豈不是有可能追到國外去?
名義借款人可能對于出借人告知了款項的使用用途,那么是否構成了委托投資關系?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曾草擬了《關于審理金融市場上委托理財類合同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征求意見稿),試圖以司法解釋來指導和規范此類案件的審理工作。但由于各界意見爭議較大,該規定最終未能正式發布。
根據《民法通則》六十五條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委托代理”的規定,名義借款人如果主張出借人系委托其代為投資,應負舉證責任,證明出借人口頭或者書面委托權限、事項、委托期限。否則,應視為無權代理,責任由無權代理人(名義借款人)承擔。
結束語
可惜的是,前面所述的案例中,法院審理認為“被告向原告出具的收條,可以證實被告收到原告10萬元,但收條并不能證實原告與被告存在借貸關系的事實,訴訟中被告明確否認與原告存在借貸關系,并提供相應的證據證明某公司為該筆借款的實際使用人。被告申請追加某公司為被告參加訴訟,但在庭審過程中,原告明確表示不追加某公司為本案被告,致使案件事實無法查明,原告亦未能向法庭提供足夠的證據證實其與被告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故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該判決審理認為部分內容豈不是跟最高院判例法律認識相反?
之所以寫這個判例,是因為目前很多企業存在貸款難的問題,而企業又不能公開在社會上借款,故很多企業采取了讓內部職工以個人名義向社會親朋、甚至民眾借款,再以股東投資的方式投資企業,過程中,層層許以高額利息。但企業一旦經營困難,付不出利息,就會產生企業職工作為借款人與社會上出借人之間的糾紛。
實際上,職工在借進借出周轉介紹中大多是為獲利的,社會民眾也是基于對職工的信任才出借的。希望此文對解決此類問題有所幫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