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要旨:原告張燕主張與素生活制衣廠存在勞動關系,其做出的陳述、提交的錄音以及應一審法院要求繪制的工作場所平面圖與一審法院現場勘察的情況相結合,能夠形成相對完整的證據鏈,其證明效力已經達到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原審法院據此認定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存在勞動關系。
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16)京02民終6148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北京素生活制衣廠,經營場所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海子角電臺路3號。
經營者:王善海,廠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徐建源,北京隆義增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張燕,女,1993年9月26日出生。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雅然,北京楊梅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雅然,北京楊梅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北京素生活制衣廠(以下簡稱素生活制衣廠)與被上訴人張燕因勞動爭議一案,不服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2015)大民初字第1471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6年7月8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素生活制衣廠上訴稱:我單位與張燕不存在勞動關系,張燕亦未在我單位工作,請求改判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
張燕辯稱:我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素生活制衣廠的上訴請求。
張燕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確認與素生活制衣廠自2014年3月17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2、素生活制衣廠支付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生活費5760元。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張燕主張其于2014年3月17日入職素生活制衣廠,任職工人。2015年4月30日,張燕向北京市大興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大興區仲裁委)申請仲裁,請求:1、確認其與素生活制衣廠自2014年3月17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2、素生活制衣廠支付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生活費5760元。2015年9月16日,大興區仲裁委作出京興勞人仲字[2015]第2196號裁決書,以張燕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為由,裁決駁回張燕的全部仲裁請求。張燕不服前述仲裁裁決,訴至一審法院。
一審法院審理過程中,張燕提交以下證據:1、仲裁裁決書,證明本案經過仲裁前置程序。素生活制衣廠對該份證據無異議;2、農業銀行轉賬記錄,證明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素生活制衣廠給張燕發放月工資情況。素生活制衣廠對該份證據的真實性認可,以該份證據上沒有素生活制衣廠的名稱為由對該份證據的關聯性及證明目的不認可,稱素生活制衣廠未通過農業銀行向張燕轉賬;3、錄音三段(系王召翠、張燕、張元兵與王善海之間的錄音,王召翠、張燕與王建華、鮮果元、毛新強之間的錄音,王召翠與毛新強之間的錄音),證明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素生活制衣廠與張燕就其在工作中受傷問題進行過協商處理。素生活制衣廠以該份證據沒有原始載體為由對該份證據的真實性、證明目的均不認可;4、王召翠(張燕之母)與鮮果元之間的電話錄音,證明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素生活制衣廠與張燕就其在工作中受傷問題進行過協商處理。素生活制衣廠以鮮果元不是其公司員工為由,對該份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及證明目的均不認可,并明確表示對該份錄音的真實性不申請鑒定。
素生活制衣廠提交以下證據:場地房屋租賃合同及收據2張,證明該廠房于2014年3月16日至2015年3月15日租賃給董小龍,證明張燕不是素生活制衣廠的員工,雙方不存在勞動關系。張燕以未見過該份證據為由對其真實性及證明目的均不認可。
經張燕申請,一審法院向北京市大興區天宮院派出所調取了出警記錄及張燕提交的銀行對賬單的交易對手信息,其中出警記錄顯示:張女士報在海子角制衣廠里出事不管,經天宮院派出所民警李海濤、張國輝到現場了解,報警人稱因工傷問題發生糾紛,現已告知到相關部門解決;向農業銀行調取的交易信息顯示給張燕轉賬的賬戶開戶人為穆瑞芳。張燕、素生活制衣廠對該兩份證據的真實性均無異議。素生活制衣廠對該兩份證據的證明目的不認可,稱出警記錄上未明確系海子角哪個制衣廠,銀行交易信息亦不能證明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張燕訴至一審法院后,一審法院依法向素生活制衣廠的實際經營地址北京市大興區黃村鎮海子角電臺路3號郵寄起訴書、證據、傳票等相關訴訟材料,郵件回執顯示前述材料系由鮮果元簽收,后素生活制衣廠委派代理人出庭應訴。對此,素生活制衣廠解釋稱鮮果元不是其單位員工,但因認識門衛,故簽收了郵件然后交給了門衛。
一審法院要求張燕對素生活制衣廠的辦公場地進行詳細描述,并繪制相應的平面圖。一審法院曾到素生活制衣廠的經營地進行現場勘察,現場錄制視頻并制作現場勘查筆錄。勘察視頻及筆錄記載,到達現場時素生活制衣廠大門緊閉,門口未懸掛公司名稱的標識;素生活制衣廠內部辦公場地內的房屋布局與張燕所繪制的平面圖基本一致;經現場向石姓車間負責人了解,其述稱:鮮果元、毛新強、王建華原均是素生活制衣廠的員工,但是均已離職,鮮果元曾為素生活制衣廠負責人,毛新強負責后勤管理事宜。張燕對該石姓負責人的陳述無異議,稱與其主張一致,可以證明其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素生活制衣廠對一審法院現場錄制的視頻及現場勘查筆錄上載明的素生活制衣廠內部的房屋布局無異議。對石姓負責人陳述的事實的真實性不認可,稱其公司已將場地出租,該石姓負責人不是其公司員工,身份不明,無法保證其陳述的真實性。
一審法院認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成立勞動關系的關鍵在于,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適用于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本案中,張燕主張其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提交了其母親王召翠與素生活制衣廠廠長鮮果元之間的電話錄音,錄音中提到了張燕在素生活制衣廠工作及受傷及與王善海協商賠償等情況。素生活制衣廠否認鮮果元系其公司員工。但是對于鮮果元為何代表素生活制衣廠簽收法院向其公司郵寄的訴訟材料問題,素生活制衣廠給出的解釋是因為鮮果元認識門衛,故其簽收后轉交給門衛。如素生活制衣廠所述,如果鮮果元不是素生活制衣廠的員工,而僅僅是認識素生活制衣廠的門衛,法院向素生活制衣廠郵寄的訴訟文書等重要材料由其代為簽收后轉交給門衛而非由素生活制衣廠的門衛直接簽收,這顯然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日常生活經驗。法院現場勘查過程中向石姓負責人了解的情況進一步印證了鮮果元曾系素生活制衣廠管理者的事實。綜上,張燕提交的電話錄音、鮮果元簽署的郵件回執單及法院現場勘查錄制的視頻及制作的現場勘查筆錄,相互印證、形成了完整的證據鏈,可以證明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素生活制衣廠作為用人單位,經法院釋明,仍堅持以雙方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進行抗辯,放棄對張燕的入職時間、離職時間、勞動關系是否解除等進行抗辯,其應承擔相應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法院依法采信張燕主張的勞動關系存續期間,認定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自2014年3月17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
關于張燕要求素生活制衣廠支付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生活費的訴訟請求。張燕主張其于2015年1月29日在工作中受傷,受傷后其還提供了一個星期的勞動,其提供勞動期間的工資已結清。其受傷一周后,未再提供勞動,素生活制衣廠亦未再向其支付工資。因張燕主張其于2015年1月29日在工作中受傷,可能涉及工傷認定。而工傷認定結論對素生活制衣廠是否需要向張燕支付前述期間的工資及支付工資的標準均有影響,故在張燕尚未進行工傷認定前,法院不宜對張燕主張的該項訴訟請求予以處理。故法院在本案中對張燕要求素生活制衣廠支付2015年1月29日至2015年4月30日期間生活費5760元的訴訟請求不予處理。
據此,一審法院于2016年5月判決:一、張燕與北京素生活制衣廠自二○一四年三月十七日至二○一五年四月三十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二、駁回張燕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院二審期間,上訴人素生活制衣廠未提交新證據。本院對一審查明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本案中,張燕主張與素生活制衣廠存在勞動關系,其做出的陳述、提交的錄音以及應一審法院要求繪制的工作場所平面圖與一審法院現場勘察的情況相結合,能夠形成相對完整的證據鏈,其證明效力已經達到民事訴訟高度蓋然性的證明標準,原審法院據此認定張燕與素生活制衣廠存在勞動關系,并無不當。素生活制衣廠上訴并未提供足以推翻一審法院所作認定的相關證據,本院對其上訴請求難以支持。
綜上,素生活制衣廠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0元,由北京素生活制衣廠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王曉云
代理審判員 劉 潔
代理審判員 易晶晶
二〇一六年九月二十二日
書 記 員 張 洋
一個有態度的法律人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