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話欄中回復省份名稱,如“山西”,可查看山西地方法規、實施交通安全法辦法,損害賠償標準。
┃來源:臨汾法院網
┃作者:席建芳
案情
2005年6月19日晚20時30分許,李某酒后駕駛獵豹車沿某公路行駛。當行駛羅克線21km+610m處時,該車右側倒車鏡將同方向行人王某掛倒,倒車鏡損壞。李某繼續駕車行駛逃逸。王某被他人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交警大隊認定,李某負事故全部責任。
經交通警察大隊主持調解,王某家屬與李某家屬達成一致協議:由李某一次性賠償王某死亡補償金、喪葬費等費用共計65000元人民幣(已履行)。在審理過程中,王某家屬向法院提起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賠償王某死亡補償金、喪葬費、等費用共計17萬余元。
在審理過程中,就王某家屬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請求,即交警部門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是否有效,存在爭議。
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在交警部門主持下當事人達成的損害賠償協議無效。因為交警部門作為行政機關,其主持達成的調解協議,屬于行政調解的性質,人民法院不能直接確認行政調解協議的效力,當事人要求履行調解協議的,不能予以支持。應根據當事人在交通事故中的實際損失作出判決。
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交警部門主持下當事人達成的損害賠償協議有效。理由為:交警部門主持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屬于民事合同的性質,交警部門是居間調解,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條規定,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請求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后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現行法律將調解作為交通事故當事人解決損害賠償自愿選擇的途經,不再將調解作為解決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爭議的一種必經程序,完全體現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
其次,現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調解書經雙方當事人簽字后生效,不再有《道路交通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的必須加蓋公安機關印章后生效的規定,從而排除了交警部門的行政干預。因此調解書不具備行政合同的基本屬性,公安機關在此之中,只是起到了引導而非決定作用。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八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雙方當事人均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按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第三種意見認為:對雙方當事人在交警部門主持下達成的調解協議,應區別對待,如果雙方對達成的協議根本未履行義務,當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訴訟。理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4條,”經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生效后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如果雙方當事人對達成的協議已履行了部分或者全部履行,則該協議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不能再次向法院提起訴訟。理由是:交警部門主持達成的協議是經法定程序,在雙方當事人自愿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既然雙方當事人已履行,進行了進一步確認,對雙方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本著誠實信用原則和我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雙方當事人應自覺遵守。
解析
筆者比較傾向于第三種意見,認為交警部門在處理交通事故時,主持雙方當事人就交通事故賠償問題達成協議,屬于民事合同的性質。
只要交警部門的調解程序和結果不違反法律的有關強制性規定,此類協議應當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當事人雙方就不得隨意反悔,應自覺遵守和履行。并且在交警部門達成的協議,對于迅速化解矛盾,減輕當事人的訴累,避免擴大損失都十分有利。同時更能體現雙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更具有公平力,避免當事人一事久拖不絕,纏訴纏訪。
只要交警部門的調解程序和結果不違反法律的有關強制性規定,此類協議應當具有相應的法律效力,當事人雙方就不得隨意反悔,自覺遵守和履行。
交通事故法律法規
微信號:jtsgfl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