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頭臨泣穴的作用與好處有 緩解治療頭痛、目眩、流淚等。頭臨泣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里呢,怎么找?本文圖解頭臨泣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
【頭臨泣穴位位置圖】
【圖解頭臨泣穴位的位置】
【頭臨泣穴的位置】位于人體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fā)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一個)
【穴位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jīng)內、外支會合支。
點擊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圖】
【穴名解說】
【頭臨泣穴】經(jīng)穴名。《針灸甲乙經(jīng)》名臨泣;《圣濟總錄》名目臨泣;《針灸資生經(jīng)》名頭臨泣。屬足少陽膽經(jīng)。足太陽、足少陽、陽維之會。別名:臨池。
【穴義】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名解】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于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jīng)經(jīng)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云氣,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云氣,富含水液。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guī)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循膽經(jīng)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按摩頭臨泣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癥】頭痛、目眩、流淚、鼻塞、耳聾等頭面五官病癥;治療小兒驚癇、癲癇。
【作用功效】頭臨泣穴,降濁升清、安神定志、聰耳明目
【臨床運用】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近視,眶上神經(jīng)痛。
【穴位配伍】頭臨泣穴配水溝穴、大椎穴、十宣穴、腰奇穴治癲癇、中風昏迷;頭臨泣穴配間使穴、大椎穴、肝俞穴、膽俞穴治瘧疾;頭臨泣穴配印堂穴、百會穴、頭維穴,治頭痛;頭臨泣穴配腕骨穴、陽谷穴、申脈穴治風眩。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針刺方法】平刺頭臨泣穴0.5-0.8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艾條灸頭臨泣穴5-10分鐘。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揉按穴位,有酸、脹、痛的感覺、重按時鼻腔有酸脹感。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