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經過飲食控制,體育鍛煉2~3個月,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還是不能達到目標,或者那些剛剛診斷為糖尿病的血糖已經非常高的患者,空腹血糖在9~10以上或者餐后2小時血糖在12.88~14以上,應該立即給予口服降糖藥物治療。
常用的降糖藥物到底有哪些呢?
那我們目前臨床醫生使用的主要包括一下幾類:
磺脲類
格列奈類
雙胍類
格列酮類
α糖苷酶抑制劑
二肽酰肽酶-4(DPP-4抑制劑)
看起來種類很多,非常復雜,其實用一張圖就能說明白:
降糖藥物的選擇主要是基于患者目前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所處的位置,胰島β細胞損傷的程度來確定的。
通過各種臨床和實驗室數據,來評估你的糖代謝紊亂主要是因為胰島素抵抗還是胰島細胞功能降低所引起的,然后對癥給于藥物。
這些藥物是通過什么方式起作用呢?
有哪些副作用或者不良反應呢?
我們分別來說說:
一、增加胰島素敏感類藥物
①二甲雙胍
我們知道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之一就是胰島素抵抗,而胰島素抵抗的部位就是肝臟和肌肉,二甲雙胍并不能使正常血糖下降,而是抑制高血糖,所以很少引起患者低血糖。
那二甲雙胍是怎么起作用的呢?
它主要是通過增加肝臟和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一方面促進肝細胞和肌肉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加強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使血糖下降;另一方面抑制肝細胞中糖原的分解和糖異生作用,整個降低了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對控制高血糖非常有幫助。
服用二甲雙胍之后,一般可使空腹血糖降低3.3~3.9,糖化血紅蛋白下降1.5~2.0%。對患者非常有幫助,同時還能糾正糖代謝紊亂引起的血脂過高等癥狀,且價格適中。
但是二甲雙胍在小腸被吸收之后,作用于各個細胞。發揮作用之后,并不能被人體代謝掉,而是原樣經腎臟排出。所以二甲雙胍對腎臟細胞來說是有副作用的。
所以二甲雙胍的禁忌癥里包括腎功能減退等等。同時,二甲雙關的不良反應還包括嚴重的消化道反應,比如腹瀉、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等,最嚴重的反應是乳酸性酸中毒。服用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
②格列酮類藥物
除了二甲雙胍以外,能夠增加胰島素敏感的藥物還有格列酮類。它們主要增加肌肉和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對肝臟的作用較弱。
格列酮類比如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使糖化血紅蛋白下降0.5~1.4%。
這些藥物是通過肝臟代謝,所以這個家族中的曲格列酮曾經造成嚴重的肝損害而被停用,而現在還在用的羅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目前還沒有明顯的肝損害報道。對于肝功能不好的,比如轉氨酶較高的患者慎用。
二、促進胰島素分泌類藥物
①磺脲類藥物
2型糖尿病的發病機制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就是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細胞功能下降),磺脲類的藥物主要作用于胰島β細胞,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同時還能夠輕微抑制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并增加肌肉葡萄糖的攝取,使空腹和餐后血糖都能下降。
磺脲類可使空腹血糖下降3.3~3.9,糖化血紅蛋白下降1.5~2%。對新診斷的高血糖、但是胰島功能損害不嚴重的患者最有效,因為它能直接促進胰島素分泌。
磺脲類藥物在腸胃中吸收之后,達到有效濃度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很多時候需要餐前提前30分鐘服用,以保證在用餐血糖高峰時發揮作用。且磺脲類藥物主要在肝臟代謝,然后代謝產物由腎臟排出,這些產物有些毒副作用還會增加。
所以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禁用此藥。當然,既然能夠促進胰島素分泌,而胰島素的副作用就是導致低血糖,所以磺脲類藥物也能造成嚴重的低血糖。
②格列奈類藥物
格列奈類跟磺脲類藥物類似。
三、抑制葡萄糖在小腸中的吸收
1α糖苷酶抑制劑
葡萄糖主要在小腸中吸收,那有沒有直接可以抑制或者延緩葡萄糖在小腸中吸收的藥物?這樣,食物中的葡萄糖根本不會進入血液,那當然也不會引起高血糖了。
當然有,這就是α糖苷酶抑制劑,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α糖苷酶抑制劑可以使高血糖下降2.2~2.8,糖化血紅蛋白下降0.5~1%
特別是對中國糖尿病患者非常有幫助,因為中國人飲食中糖水化合物的比例非常高。
四、胰升糖素樣肽類似物和DPP-4抑制劑
在我們之前講胰島素的分泌全過程的時候,曾經說過小腸會分泌很多激素去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包括抑胃肽、胰升糖素樣肽GLP-1等。這些激素在體內存活的時間非常短,比如胰升糖素樣肽GLP-1,半衰期只有1~2分鐘,因為在酶(二肽酰肽酶DPP-4)的水解作用下很快就分解掉了,所以它促進胰島素分泌的能力就大打折扣了。
那怎么辦呢?兩個辦法:
首先,保護。辦法當然是抑制分解它的酶的活性了,所以這個DPP-4的抑制劑就應運而生。比如西格列汀、維格列汀等等,抑制DPP-4的活性,從而保護胰升糖素樣肽的活性,讓它去促進胰島素分泌。
可以降低糖化血紅蛋白0.8%。
當然這些藥物剛問世不久,安全性和有效性都有待監測。
其次,冒充。人工合成一些胰升糖素樣肽的類似物,假冒它。然后去跟胰島細胞溝通,也能促進胰島素的分泌。
類似物可以降低糖化血紅蛋白0.5~1%。
類似物的不良反應為惡性嘔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