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烏丹星
烏丹星:從宏觀來講,未來大健康產業中的銀色經濟要在國家整體GDP當中占非常重要的分量,請楊燕綏老師介紹一下什么是銀色經濟。
清華大學醫院管理研究院醫療服務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要了解這一概念,我們先要明確一個說法,即人口老齡化不等于社會老化,它意味著社會穩定、生命科學發展,是一種社會進步。銀色經濟中,我們要注意兩個關系,一個是年輕一代,老年一代;另一個是工作的一代,養老的一代。這是兩個人口紅利。傳統認為,人口紅利主要是投資拉動經濟,主要講的人口紅利是勞動力,低成本高產出。進入老齡社會后,我們拉動經濟的驅動力變為兩架馬車,年輕人用科技推動經濟,老年人用消費拉動經濟,一個是勞動人口的紅利,一個是老年人口購買力構成的消費拉動經濟。這一推一拉,會讓老齡社會所謂的劣勢變成發展的優勢。
烏丹星:中國現在比較核心的問題是有4063萬失能、半失能老人需要長期照顧,請問唐鈞研究員,這些人應該怎么辦?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唐鈞:在中國,關于養老有個重要概念,即長期照護,它是對失能老人和部分失能老人、完全失能老人而言。但目前我國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中國普通老百姓收入相對來說還比較低,比較好的企業職工平均養老金只有2362元(2016年),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數字。另外,至少有一半人的養老金還在2362元以下,這就需要政府做一些事情,核心是長期照護保險。利用這種方式,給失能老人一定的經濟補貼,使他們能夠購買長期照護服務,是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
烏丹星:提到老年金融問題,其實有些老人不是沒有錢,他們給孫輩花錢時都能掏出來,給自己花時卻一分錢都舍不得。請問黨俊武主任,如何藏富于老,并讓這些財富成為拉動消費的動力?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進入老齡化社會,意味著我們告別了短壽時代。到了長壽社會,一個巨大的風險就是金融問題,人活著,錢沒了。這個問題出來了,就要想辦法應對。我覺得國家要制定中長期國家金融規劃,讓銀行業、保險業、基金業、信托業都擁有自己專項的產品規劃,讓國民年輕時就開始購買基金、信托金融等產品,確保百姓既能活得長壽,也可擁有年老后的足夠保障。如果不能規劃好這一點,國家的宏觀經濟就會出大問題。另外,對于國民來說,我認為,年輕時要努力奮斗,為老年存夠足夠的資產。
烏丹星:對于長期處于慢病狀態的老年人,如何進行健康管理,怎樣做到醫養結合,請陳崢院長為大家解讀一下。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北京老年醫院院長陳崢:醫養結合分幾個層面:一個是付費問題,我們國家有民政部,有衛計委,有人力資源部,但誰具體牽頭做長期養老這件事?落地有難度。另外,社會支持和醫療服務,進入家庭、進入醫療機構很難。二是支付層面,看病有保險,但養老康復的費用沒有計入國家支持。日本2000年前后和我們非常像,但他們的長期照護保險出臺后,老人洗澡、進入家庭的醫療費用全部到位,大型社區醫院、護理院、養老院三位一體,老人最愿意住這樣的地方。我們國家也可以做到,但誰埋單的問題要做好。
烏丹星:在健康養護中心工作多年,請周素娟經理談談,燕達現在住著1000多名老人,他們為什么要進來?能享受到什么服務?
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總經理周素娟:到2017年6月,公司已經擁有近1萬張床位。2017年1月份,京津冀一體化,我們是養老的示范單位和醫療的試點單位;北京醫保實時結算,在我們那兒先行先試,有北京醫保的老人可高興了。同時,長期照護險我們很期待。
在我們那兒住的老人,兒女很多都在國外,所以老人把房子租出去或賣掉,到這里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因為我們的保障是足夠的,包括生活照料保障、醫護專業保障、康復功能保障以及豐富的文娛、精神文化生活。老人生活非常開心。我們會對老人做全方位的身心評估,對老人做照護方案的時候,不僅要關注他的身體,還有他的心理和家庭。我們也建議兒女們節假日多來看看父母,看看老人。就像我父母跟我說的:“能跟你們在一起吃飯,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天倫之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