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細菌和病毒感染,可能會引發癌癥。那么,能夠引發癌癥的病毒和細菌都有哪些?其致癌性如何?
作者丨宋詠梅
來源丨大眾健康雜志
癌癥會傳染嗎?目前尚無確切數據顯示癌癥可以傳染,但是與癌癥相關的病毒或細菌卻是可以傳染的。那么,癌癥是由什么引起的?
說到引起癌癥的因素,有外部致癌因素,如化學致癌因素(黃曲霉毒素、苯并芘等)、物理致癌因素(灼熱、機械性刺激、創傷、紫外線、放射線等),也有內部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內分泌紊亂、遺傳因素和精神因素等,另外有一類重要的致癌因素就是細菌和病毒。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屬下國際癌癥研究中心(CIRC)的一項報告指出,世界上約1/6癌癥的罪魁禍首是細菌和病毒。該報告指出,在導致人體癌變的感染中,最主要的有4種細菌和病毒,它們分別是幽門螺桿菌、乙肝和丙肝病毒以及人類乳頭瘤病毒,主要引起胃癌、肝癌與宮頸癌等。
統計表明,僅這四種病原體就導致當年全球近200萬人患上了癌癥。美國梅奧診所的一個研究團隊在無菌培養的乳腺組織中還發現,女性乳腺癌組織與正常乳腺組織中的細菌也存在著顯著差異,證明癌癥和細菌及病毒感染中還存在一些我們至今尚不知曉的秘密。
一
引發癌癥的病毒和細菌
相關癌癥:原發性肝細胞癌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會增加肝癌的發生概率,這已是定論。
原發性肝癌很多是經歷了乙肝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演變過程,而患原發性肝癌的人很多同時合并有慢性乙型肝炎。這些都說明乙肝病毒感染與肝癌發生密切相關。
相關癌癥:鼻咽癌、淋巴瘤
EB病毒與多種癌癥的發病有關,比如鼻咽癌、多種淋巴瘤、胃腺癌、大腸癌、乳腺癌、肺癌等,其中最明確的是鼻咽癌和Burkitt’s淋巴瘤。
相關癌癥:宮頸癌及口咽癌
人乳頭狀瘤病毒(主要是其中的高危險亞型HPV16和HPV18)感染會顯著增加患宮頸癌的風險。
當然,這并不是說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就一定會患宮頸癌。事實上,多數女性在其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都可能會感染人乳頭狀瘤病毒,但只有較少部分感染者會得宮頸癌。
相關癌癥:胃癌、胃淋巴瘤
幽門螺桿菌感染非常普遍,據報道全世界約50%~60%的人胃中可檢測出幽門螺桿菌,而且貧窮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中國家人群感染率高于發達國家和富裕地區。
2002年一項對0.19億病例的研究發現,世界腫瘤發病率的17.8%歸因于感染性疾病,其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占5.5%,這就使其成為腫瘤發生中最重要的感染因素,其在惡性腫瘤發生中的作用僅次于吸煙。
HP的感染能夠增加患胃癌的風險,而且這一風險幾乎可以比無HP感染的人高3倍,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已將其定為胃癌第一致癌因子。
二
感染如何導致癌癥發生
如果感染了癌癥相關病毒和細菌,而這些感染又沒有得到完全控制,則可能導致感染區域發生癌癥。那么,感染是如何導致癌癥發生的呢?
研究認為,當人體的免疫系統檢測到病原體或細胞損傷時,它會刺激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涌入。這些細胞的職責是吞噬細菌、死細胞以及死細胞或受損細胞釋放的蛋白質、核苷酸和其他分子等碎片。
作為這一進程的一部分,細胞生成了高活性的化學物質幫助降解細菌。在這一過程中,細胞吞噬細菌,并將這些活性化合物傾倒給它們,化學物質也由此彌散到組織中,導致問題的出現。
如果長時間持續,炎癥會導致機體廣泛損傷,損傷會啟動損傷修復系統。如果損傷修復失敗,就會導致基因不穩定性增加和DNA斷裂,從而最終導致癌癥。
三
如何預防病毒細菌感染引發癌癥
1、接種疫苗
人類已經研制出乙肝疫苗和HPV疫苗。乙肝疫苗已取得了顯著成果。嬰兒期接種乙肝疫苗等措施使我國的乙肝病毒攜帶者數量降低,由此可大大減少感染所致癌癥。
2、備孕前檢查肝炎病毒
男女任何一方患有乙肝,都應進行治療,待HBV-DNA降為陰性無傳染性或病情穩定后可生育。而孕前母親如能成功地將乙肝疫苗免疫至抗體出現,即HBsAb達到400單位以上時,為懷孕最佳時期。
乙肝孕婦在懷孕期間應檢查肝功、血常規及肝臟超聲,如有肝炎癥狀應經專科醫生確診能否繼續妊娠。
HBV-DNA陽性母親的孩子出生后應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并及時檢查抗體是否產生;DNA陰性母親的孩子可以只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考慮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父親為大三陽或小三陽且HBV-DNA陽性者,孩子出生時也建議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避免出生后密切接觸傳播。
3、抗HP治療
如胃炎患者合并HP感染,應就診于消化科,明確是否需要接受抗HP治療及隨診胃鏡的時間。
4、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
近年來,宮頸癌有年輕化趨勢,有條件的女性,可定期接受宮頸癌篩查。
5、重視飲食衛生
盡可能分餐制。不吃衛生條件差的生肉及生魚、生貝等,不飲用不潔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