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原有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腦血管病成為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腦血管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及并發癥多等特點。目前世界平均發病率約為200/10萬/年。而在中國,近年的統計數據表明,腦血管病呈逐年上升趨勢,總人數已大大高于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瑞士等國,每年急性腦血管疾病(腦卒中)患病率400一700/10萬、發病率120一180/10萬、死亡率60一120/10萬,每年新發病例超過200萬、死亡病例超過150萬,平均每小時死亡300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隨著世界范圍內人群預期壽命的延長和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加速,中老年人腦血管病的危害性必將日益突出,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腦血管病的發病年齡有明顯的年輕化傾向。
腦梗塞是腦血管病的主要類型之一,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左右,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腦組織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現的腦組織壞死或軟化。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有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其致死、致殘率很高,達20一40%。腦梗塞經搶救存活的患者,不僅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軀體功能障礙后遺癥如半身不遂、關節僵硬、攣縮等,還出現智力減退甚至出現癡呆等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
腦梗塞后的認知功能損害,早期表現為操作能力下降及閱讀理解、圖形描畫能力減退,而達到癡呆時,出現包括記憶、定向、語言認知、視空間、理解和操作等認知功能廣泛而嚴重損害。腦血管病患者在最終發展成為癡呆之前就已經存在認知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害,腦血管疾病導致的癡呆并非以往普遍認為的是突然發生的過程,而是一個連續的病理過程,主要經歷三階段:腦血管危險期、認知功能損害(非癡呆)期和血管性癡呆期。這表明對于腦血管病患者應常檢測認知功能狀況,及時發現可能發展成為癡呆的患者,采取針一對性的干預措施,減輕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可預防癡呆的發生和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腦梗塞后的癡呆是可以逆轉的。為了能漂亮的打好這個反攻戰,我們需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造成腦梗塞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
盡管有些危險因素如年齡、性別、人種和其他遺傳因素是不能或目前不能改變的,但多數的危險因素是可以改變或可以預防的,這將減少或降低認知功能損害發生或損害程度。大量證據表明,能引起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同樣可增加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這些因素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纖維蛋白原血癥、缺乏運動、吸煙、酗酒、麻醉藥品濫用等。
(一)年齡是腦梗塞癡呆的危險因素之一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年齡是影響認知功能障礙發病率的最主要因素,隨年齡升高,認知功能障礙的發病率迅速上升,一般認為年齡每增加5歲,患病率增加1倍。這個危險因素我們改變不了,對長生不老藥、永葆青春沖劑的渴望,只是鏡中月、水中花。清楚了解年齡增長對腦血管病及癡呆的影響,可以讓我們更為重視其他可控的危險因素。
(二)高血壓是腦梗塞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之一
目前眾多實驗研究表明,單純性收縮期高血壓以及舒張期血壓升高在認知功能損害中起重要作用。在歐洲老年收縮期高血壓試驗研究中,患者的收縮壓下降7mmHg,舒張壓下降3.27mmHg,而發展為癡呆的時間則延緩了3.9年。高血壓病所致認知功能損害的機制可能為高血壓可引起大腦血管的重構,大腦的調節功能損害、灌注異常、神經元變性及腦萎縮,同時高血壓不僅使大中型動脈粥樣硬化加重,也是小動脈壁玻璃樣變性的主要原因。在腔隙性腦梗塞常常伴發廣泛的白質損害,引起智能損害。
(三)糖尿病是腦梗塞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之一
糖尿病是腦梗塞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之一,其機制可能與血流動力學障礙和代謝有關,高血糖引起大小動脈病變,導致腦血流量下降和血管反應下降,引起腦組織缺血和缺氧。高血糖可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使紅細胞聚集增強,增加無氧酵解。酸性產物堆積,使腦細胞能量代謝過程受損,最終導致認知功能損害。
(四)高脂血癥是腦梗塞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之一
高脂血癥是腦梗塞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危險因素之一,其機制與脂質成分沉積在血管壁,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管腔狹窄或阻塞,或促進動脈硬化的發展,這樣容易發生卒中,進而導致認知功能損害。
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腦梗塞所致癡呆在我國老年期癡呆中居首位, 約占全部癡呆患者的50 一70 %,但是,腦梗塞性癡呆的某些功能障礙具有可逆性。重視并積極防控危險因素是早期防治腦梗塞性癡呆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