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生官員和專家7月10日宣布,曾一度被認為是全球第一位“功能性治愈”艾滋病的美國“密西西比寶寶”,早前被發現體內又出現了艾滋病病毒(HIV)。這名女童因此重新開始接受抗逆轉錄病毒藥物治療。這一醫學界的重大挫折,說明攻克艾滋病的任務遠比想象的復雜、艱難。
這名女童2010年出生在美國,通過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醫生在她出生30個小時后使用3種大劑量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使其血液中病毒數量明顯減少。當這名女童快2歲時,艾滋病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
2013年3月,醫生宣布她被“功能性治愈”,即體內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抑制。這意味著小女孩無需進行終身治療,標準的臨床測試已無法檢測到她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當時曾表示,這一消息為兒童治療艾滋病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如果時光倒流至1年前,業內專家還認為針對艾滋病的治療或已出現好的苗頭。然而,近期一些艾滋病案例療效的倒退卻讓很多研究者不得不對“治愈”一詞倍加謹慎。過去1年中,有3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曾因“明顯清除”體內的病毒而廣受關注,但最終他們體內的病毒都卷土重來。
對于“密西西比寶寶”的案例,醫學界當時認為,對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新生兒在出生后及早治療,或許能達到“功能性治愈”的效果。但現在看來,這一治療手段雖然史無前例地顯著減緩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病毒,卻非一勞永逸。
抗艾重挫
據了解,“密西西比寶寶”的病情復發,是過去半年內醫學界第2次宣布“抗艾”努力遭遇挫折。去年,另一種被寄予厚望的骨髓移植療法也宣告失敗。當時,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醫生宣布,2名接受骨髓移植的艾滋病患者(被稱為“波士頓病人”)似乎被治愈,但停藥后病毒在他們體內均出現反彈。
這些失敗的案例凸顯出人類“抗艾”道路上的巨大挑戰,導致“清除”、“治愈”一類詞成為艾滋病治療領域的高敏感詞。美國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丹尼爾·庫里茨克斯和其他一些研究者敦促同行效仿癌癥治療標準的用詞尺度,對后者來說,“治愈”一詞至少要在5年內不復發才能使用。
目前,唯一廣泛被認為已治愈的艾滋病患者是被大家喚作“柏林病人”的蒂莫西·布朗。但該案例有些例外,布朗曾同時患有艾滋病和白血病,2007年在德國柏林接受了骨髓干細胞移植——其骨髓捐贈者是一位因罕見基因異變而具有抗艾滋病能力的人。
短暫“治愈”仍有積極意義
盡管最終幾名患者的病情都復發了,不過專家們認為,已取得的“抗艾”進展積極意義不容否定。“波士頓病人”的主治醫生、布萊根婦女醫院的蒂莫西·亨里奇說,他們的骨髓移植療法沒有獲得成功,但“從科學研究上講意義重大”,包括讓醫學界認識到,人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水平可降低至用高敏感儀器也檢測不到的程度,以及現有艾滋病病毒檢測標準也許還不足以判斷病毒是否已被長期抑制等。
而“密西西比寶寶”病情的發展也提醒醫學界,需要對艾滋病傳染的復雜性以及病毒在體內隱藏的位置進行更多研究。雖然抗逆轉錄病毒的藥物能夠抑制HIV在血液中的活動,但永遠不要低估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躲貓貓”的能力。亨里奇說,他們的失敗顯示,艾滋病病毒在人體內“潛伏”得比科學家此前預想的“更深、更持久”。“密西西比寶寶”的主治醫生、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德博拉·佩爾紹德同樣認為,對艾滋病病毒及其藏身地,研究者還有太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馮麗妃 林小春 新華 王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