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定位】手背腕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
【取法】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橫紋中點直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與間使穴相對取穴。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小指伸肌、拇長伸肌、前臂骨間膜。皮膚由前臂后皮伸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貴要靜脈和頭靜脈的屬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長伸肌。前臂后區的血管神經束由橈神經深支(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背側動脈及兩條靜脈組成。在前臂后區的下段,拇長伸肌的深面,有骨間掌側動脈的穿支,穿過骨間膜的下緣,進入前臂前區。
【功用】清利三焦,通腑降逆。
【主治病癥】
針麻常用穴之一。多用于治療脅痛,習慣性便秘等。
頭面五官疾病:暴喑,咽腫,耳聾耳鳴,目赤目痛。
消化系統疾病:習慣性便秘,嘔吐泄瀉。
婦科疾病:經閉,產后血暈不醒人事,產后乳汁分泌不足。
運動系統疾病:上肢麻痹癱瘓,肩背部軟組織損傷,急性腰扭傷。
其他疾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肺炎,心絞痛,心肌炎,急性舌骨肌麻痹。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上擴散至肘部,有時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嘔吐】
主穴 中脘 內關 足三里
配穴 寒邪客胃者,配上脘、胃俞;熱邪內蘊者,配合谷、金津、玉液點刺出血;飲食停滯者,配梁門、天樞;痰飲內阻者,配豐隆、公孫;肝氣犯胃者,配太沖、期門;脾胃虛寒者,配脾俞、章門;腹脹者,配氣海、天樞;腸鳴者,配脾俞、大腸俞;食滯者,配梁門、天樞;泛酸干嘔者,配內關、公孫。
方義 中脘乃胃之募穴,取之理氣和胃止嘔;內關為手厥陰經絡穴,寬胸利氣,和胃降逆止嘔;足三里為足陽明經合穴,胃之下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將胃氣。
【慢性泄瀉】
主穴 天樞 大腸俞 足三里 三陰交
配穴 脾胃虛弱者,配脾俞、太白;肝氣郁滯者,配期門、太沖;腎陽虛衰者,配腎俞、命門、關元;腹脹者,配公孫;伴有脫肛者,加百會。
方義 本病病位在腸腑,故取大腸募穴天樞,大腸背俞穴大腸俞,俞募相配,調理腸腑氣機;足三里健脾和胃,消脹止瀉;三陰交健脾利濕,疏肝補腎,脾虛、肝郁、腎虛諸種泄瀉皆可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