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維與人生境界
(講課提綱)
在當今社會現代化如火如荼全球化洶涌澎湃的歷史進程中,作為領導者很有必要掌握哲學思維的基本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來思索人生大問題,探尋其中的意義與價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一、導論與解題
1、“哲學”
恩格斯認為,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頭腦之外的具體事物是特殊而有限的,但頭腦之內的觀念卻表示普遍而無限,這就意味著人與世界之間存在著永恒的矛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會遇到這個矛盾。
2、“思維”
哲學對于個人來說,最突出的價值就是“怎樣思考面前的世界”,而哲學思維的重要特點,一是其“反思性”,就是對思考本身進行思考,二是“無限性”,就是超越特定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怎樣從日常思維躍升到哲學思維呢?
3、“人生”
人生的最重要問題就是死亡,人都是要死的,八十年或九十年的時間對于整個人類只是短暫的一瞬間。生命的有限性帶來了其意義與價值的爭論,怎樣超越這種有限而獲得永恒的人生意義呢?就我們個人來說,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哪些應該做,哪些不必做呢?
4、“境界”
境界不同與世界,后者是客體的,是“自在世界”,前者是主體的,是“自為世界”。境界是個人對于外在世界的理解,也就是處于主體認知范圍以內的、被主體賦予了意義與價值的世界。
二、哲學思維的四種向度
日常思維是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形成,并逐漸習慣化,哲學思維與日常思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需要有意識的主動的培養與訓練。
1、思維“長度”:超越時間
日常思維更關注的是“現在”、“目前”、“當下”,而哲學思維則要拉長思考的時間段,把“今天”與“昨天”、“明天”甚至“后天”聯系起來思考,眼界才能開闊。因為世界在不停地發展變化,所以真理不是一個可感的事物而是一個連綿的過程,運用有長度的思考才能把握現實世界完整性。
2、思維“廣度”:超越空間
日常思維更關注的是“這個”、“那個”,是孤立的個別事物,而哲學思維則需要拓展思考的空間,把表面上各不相同各不相聯的事物,當作整體和全局放在一起來思考。因為世界不是單個事物的堆積,而是存在內在聯系的,所以真理不是某個側面,而是一個整體性的“大全”。
3、思維“深度”:超越常識
4、思維“強度”:超越感覺
日常思維強調感覺和經驗,往往用想象粘合事實,忽略了理性和邏輯,這種特點在孔孟老莊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中更為突出。哲學思維則強調冷靜的理性與嚴密的邏輯,從系統的推論中得出最終的可靠的結論,這是近代科學發展的基本前提。
三、人生諸種境界
1、人生境界的分類
人們習慣把各種境界分成高低不同的層次,但是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分類的背后存在著標準問題,不同的標準所分出的類別不完全相同,甚至完全不相同。現實生活中,對于人生境界的分類標準難以達成統一。
馮友蘭先生的分類較有影響: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以下我們重點探討中西著名哲學家從哲學思維高度所理解的“人生境界”,或者說,在這些哲學家看來,人生在世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做哪些事情才是最有價值的,才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高尚的尊貴的大寫的“完人”。
2、儒家“內圣外王”
《大學》是《禮記》書中的一篇,宋代新儒家特別推崇而列為“四書”之一。《大學》開篇提出“三綱”: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接著論述達到三綱的具體步驟即“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是儒家的“大人之學”,是中國傳統社會無數精英為之奮斗終身的“內圣外王”之道。
4、佛家“無念無相”
禪宗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成佛”,但是怎樣才能成佛呢?禪宗對傳統佛學作出重大改革,主張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人性,關鍵在“迷”還是“悟”:悟則眾生是佛,迷則佛是眾生。但佛性并非實體而是“空”,所以人生修佛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無念無相無住”。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并不脫離世俗生活,“運水搬柴無非妙道”,用內心的安寧喜悅取代了外界的凄風苦雨,從而把天國搬到了人間。
5、尼采的“超人”
尼采是十九世紀后期的德國哲學家,天才而瘋狂的預言者。他認為不管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最高的境界和目標都是成為“超人”,為什么呢?尼采說上帝已經死了,沒有誰再來教導我們人生應該怎樣怎樣,所以我們必須對以往的價值進行重新估計,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尼采指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就是,不斷地超越自己并且超越別人,最終達到“超人”的境界。因為人與人之間天然是不平等的,提倡平等就是扼殺強者。而達到“超人”境界的主體特征就是具有“強力意志”,不具備“強力意志”的弱者必然會痛苦終生而被歷史無情淘汰。
6、薩特的“絕對自由”
薩特是二十世紀中期的法國哲學家,極具正義感的樂觀存在主義者,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接受。薩特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把握“絕對自由”,在他看來,自在的客觀世界是無規律而不可把握不可預測的,所以個人經常會感覺世界“很荒謬”;但是自為的主體世界則是絕對自由的,因為對于人來說,“存在先于本質”,個人先要出場活著,然后不斷地選擇而獲得自己的各種本質屬性。
薩特認為如果認識到“在在先于本質”的原理,我們就能達到“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就能夠通過自我的自由選擇而創造自我,每個人都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所以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怨天尤人,都必須承擔起自我的社會責任。
四、總結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