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加載圖片
俗語,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在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中,曾記載:“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俗語在古代社會,是百姓的常用語之一,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廣泛流行。按照現代漢語的規定,俗語包括:民間諺語、歇后語、口頭常用語等等。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自古提倡孝道,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傳下來了眾多關于孝道的俗語,例如“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就是其中之一。
點擊加載圖片
一、母在不慶生
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母親在世之時,孩子不應該慶祝生日。為什么古人會有這么奇怪的想法呢?其實古人說的“慶生”并非指過生日,而是指“過壽”。
按照古代禮制規定,幼兒、青年、中年人都是不能過壽的,人只有過了50歲,過生日才能稱為過壽。按照《周禮》記載:六十為下壽,八十為中壽,一百歲則為上壽。
而且就算年過50,但家中父母尚在,最好也不要做壽,因為“尊親在不敢言老”,這體現了對老人的一種尊敬和孝心。
點擊加載圖片
那為何古人還要特意強調:“母在不慶生”呢?這主要是因為女人生孩子會吃很多苦,所以孩子生日那天,對于分娩的母親來說也是最危險,最痛苦的一天。
中國人最講究孝道,特別是母親的十月懷胎,以及一朝分娩的辛苦和艱難,應該值得每一位子女銘記。最懂感恩的人,自然不會在母親最痛苦的一天,來慶祝自己的生辰,所以才有了這句俗語。
除了告誡子女要懂感恩,這句話還有更深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告誡子女有機會還是要多孝敬父母,不要只顧著自己過生日,而忘記了母親的壽誕,趁著老人還健在常回家看看。俗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莫要等到那時再后悔。
特別是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在外與朋友大辦生日宴,卻總是記不起母親的生日,只留老人在家苦苦期盼,作為兒女,今后應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兒孫繞膝的安樂晚年。
點擊加載圖片
二、父在不留須
對于這句話,很多人不理解,在古代中國,男人成年之后都會蓄須,只有極少數人不留胡須(例如太監)。《孝經》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所以說,古人的胡子和頭發是不能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和梳理是可以的。一般來說,古代男子成年后就開始留胡須,又因每個朝代的成年標準不一樣,留胡須的標準也不一樣。比如,漢朝是16歲成年,唐朝是18歲成年,之后又改為22歲成年。
在古代,胡子是美男子的標配,《漢書》中描寫劉邦的容貌寫道:“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著名的美男子霍光則:“白皙,疏眉目,美須髯。”歷史上最出名的美髯公當屬武圣關羽,因為古人以修得精美胡須為男人陽剛之氣的表現。于是,在古代,胡子成了一個男人的標志,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道具:高興的時候,會捋胡子;不高興的時候,會吹胡子;思考的時候,會捻胡子;無聊的時候,會揪胡子……
點擊加載圖片
“父在不留須”的這個習俗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才逐漸形成的一種風尚。對于胡須,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不再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而是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蓄胡子,以示對父親作為一家之主的尊敬!
一般而言,父親去世后,兒子要將上唇的胡須保留下來,留上嘴唇胡須;母親去世后,兒子要將下嘴唇和下巴的蓄須留下來。父母都去世,則留全胡須,以示“蓄髪明志”。
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云:“治家者,務立其本,本立則末正矣。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父親是家里的頂梁柱,往往為家庭付出很多,也是一個家庭的根本。所以,從孝道和感恩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要尊敬長輩,做到“父在不留須”。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皮膚白凈的“小鮮肉”成了人們追捧的對象,男人早已不在蓄須。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從來都是無私的,潤雨無聲的,他們不會真正在乎子女為不為自己過壽,蓄不蓄須。他們為子女的奉獻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
古代有二十四孝,有孝子割肉奉母,現代的年輕人也應該秉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將孝道繼續發揚光大,經常回家看看父母。他們期盼的只是闔家團圓,兒孫繞膝,不論有錢沒錢,只要全家人歡樂幸福就好!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議?歡迎留言討論,與讀者分享。
專注人類教育的真善美,一事一物皆教育。如果喜歡“人類教育”,歡迎關注,謝謝!
點擊加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