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書,會踏踏實實的教你成長,不會好高騖遠的教你改變。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書能夠改變人的一生,而有的書卻只是浪費時間的原因。
而一個人的成長,首先要從找到方向開始,那么我們的成長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方向呢?
一般來說,一個人成長應該遵循的方向,無非天理與人心兩種。
古往今來對于天理的這個概念的解釋有好幾種,此處我們所討論的天理是指自然的法則,而人心是指的一個人內在的所思所想,所感所知。
天理是外在規律,人心是人的感知,這兩者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一個受到人的影響,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我們都知道,天理是不會改變的,而人心卻是很容易改變的(注意,人是不會變的不代表人的所思所想不會變,人心可變不代表人可變,不要混淆兩者的概念),天理昭昭,從未改變,人心叵測,朝夕不一。
那么我們應該遵循天理還是人心?
點擊加載圖片
如果我們選擇遵循天理,也就是遵循那些不變的東西,但是我們發現世界在改變,事物在發展,如果不變就會被淘汰。
那么如果我們選擇遵循人心,但是人心又缺乏一個衡量的標準,往往都是“跟著感覺走”,生活中我們都知道,跟著感覺走一般都是沒有辦法之后的無奈選擇,因為跟著感覺走不一定就是對的,我們只能說它不一定是錯的,這種選擇不確定性太大了。
那么問題就產生了,我們到底應該遵循天理還是人心?
其實,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
也許你會覺得這個觀點很無稽,天理和人心如陰陽兩面,怎么能混為一談呢?陰與陽雖然相互對立,但也可以相互轉化,安知天理與人心本質上是不是一樣的呢?
實際上天理就是人心的觀點中,天理并不是指某一個人的人心,而是人心所向,也就是說,天理是所有人的心。
在這一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羞恥心和惻隱之心,這兩種就屬于人心所向,所以人的天理就是有羞恥心和惻隱之心。
關于羞恥心,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明朝武宗正德元年,王陽明先生就任廬陵縣令期間,曾經抓到過一個罪惡滔天的江洋。
王陽明親自審問這個江洋大盜,這個江洋大盜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擺出一副滾刀肉的架勢,表示“要殺要剮,悉聽尊便,想讓我認罪,門都沒有!”
王陽明于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
大盜說:“脫就脫!我都要死了還怕什么?”于是大盜當堂脫了外衣。
王陽明又說:“這樣還是很熱啊,你把內衣也脫了吧?!”
大盜連內衣都脫了,打起了赤膊。
過了片刻王陽明說:“還是熱,你把褲子也脫了吧!”
大盜滿足在乎的脫掉了褲子,只穿內褲站在大堂上。
陽明先生又提議說:“內褲也脫了吧,索性輕松自在!”
大盜:“這……不太方便吧?”
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你并非一無是處呀!”
于是,江洋大盜被徹底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
人皆有羞恥之心,江洋大盜連死都不怕,卻仍然保留著羞恥之心。出了羞恥心,惻隱之心也是人所共通的。
如果一個人看到路邊一個很可憐的乞丐,自己身上又不缺錢,幫不幫?
大概率是幫的,但是幫歸幫,和這個人是好還是壞卻是沒有必然聯系的。一個小偷,偷來的錢難道就不會施舍乞丐么?我們看到這種“劫富濟貧”的多了,劫富的時候殺人如麻,半點活路不給人留;濟貧的時候又充滿愛心,扶老愛幼。
這種共通的情感是人人都具備的,也是人心所向,也就是天理,所以我們才說,天理也是人心。
同時反過來,人心即是天理,這就像是天平的兩邊是等中的一樣,天理是人心,人心也是天理,人心存天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理,也就是價值觀,那個天理形成之后就沒有變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自己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就是他的天理,我們常說,一個人“認死理”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不認死理的人心中就沒有自己堅持的價值觀么?
同樣有,所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理,只不過每個人心中天理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只不過不能簡單的把天理和人心混為一談,天理是眾人心,而人心是個天理。
個天理的形成
那么每個人心中的天理又是如何形成的?
每個人心中“個天理”的形成過程和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息息相關。
比如說“孝”,全世界只有中國有“孝文化”,孝也是儒家文化中最核心的點之一,孝有三個層次: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慧。
為什么會有這三種層次呢?原因在于每個人對“孝”這件事情上的“個天理”不同。有的人覺得讓自己的父母老而無憂,不會因生活所困就是孝,因為小時候父母每天忙于賺錢,給他創造物質條件,所以他的“孝”就是忙于賺錢滿足父母的物質條件,讓他們身體好,不為了生活去發愁,也就是養父母之身。
有的人小的時候過的很快樂,父母可能沒有給他充足的物質條件,但是經常陪在他身邊,讓他的童年充實而快樂,那么這個人長大之后就會覺得要讓父母也不僅僅只獲得物質上的滿足,也要活的快樂,也就是養父母之心。
有的人小的時候,父母給他講過很多的道理,引導他樹立了正確的觀念,那么這種人長大之后在“孝”的問題上理解就會更加深刻,他們往往會引導父母獲得更多的智慧來讓父母過的更幸福,也就是養父母之慧。
還有一種人,小的時候父母對他們很好,但是長大之后這些人要做“巨嬰”啃老,要做不孝子,不管父母。實際上這種人也是形成了一種天理,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點擊加載圖片
大多數人的想法中認為“受人之恩當加倍回報”但他們的價值觀就是別人為我付出是應該的。她們的父母為他們付出了很多,父母覺得是應該的,這種人也覺得是應該的,于是就出現了各種“巨嬰”和“不孝子”。
實際上一個人小的時候,父母照顧他是應該的,但是他長大成人之后,父母仍然把這種照顧和付出視作理所應當的,父母只給他們受到照顧的結果,沒有讓他們有感恩的意識,父母覺得這是應該的,他們也覺得是應該的,最終讓這個孩子形成了一種“自己受到的一切照顧都是應該的”這樣的天理,所以他們不會有不好意思和愧疚,因為他們認為天理如此。同樣的事情讓有些人來做是完全做不出來的,因為過不去心里的“天理”一關。
而對于這種人是不能講道理的,因為道理永遠講不過天理,道理強調的是應該,而天理強調的是存在,你可以說一棵樹不應該長這么矮,但實際上某一棵樹就是長這么矮,“不應該”是說服,“實際上”是存在。并且天理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
我們知道了天理就是人心,人心就是天理,但每個人的天理都是個天理,所以我的天理不是你的天理,我不是你,你不會做我的詩,我也不會做你的夢,所以不要用自己的天理來衡量別人的天理,因為對別人來說,你的天理就僅僅是道理。
很多時候,試圖說服別人的做法是徒勞的,因為人是不會變的,他(她)心中的天理已經形成了:
傳說在很久以前,一位住在鎮子附近的寺廟里,鎮子上一位少女未婚先孕,父母逼問少女孩子的父親是誰,少女無奈,說孩子的父親是鎮子附近廟里的這位高僧。
于是孩子出生后,少女的家人抱著孩子找到了高僧。
高僧聽少女的家人說明來意之后,什么也沒說,只是接下了孩子。
此后,高僧每天帶著孩子挨家挨戶的討奶喝,于是高僧的“事跡”在小鎮上傳開,人們紛紛對高僧指指點點。
高僧對這些當面或者背后的誹謗甚至辱罵毫不在意,仍舊每日參禪禮佛,照顧孩子。
數月之后,少女經受不住內心的煎熬,承認孩子的父親另有其人,高僧被證明清白,少女和家人慚愧的找到高僧說明情況,高僧只是笑笑,就把照顧的白白胖胖的孩子還給了少女。
后來有人問高僧,你蒙受不白的時候,為什么不辯解呢?
點擊加載圖片
高僧說:“名譽本是身外之物,能解少女之困,也能拯救一個小生命,這樣的善事何樂不為呢?況且當我們被誤解時,即使變白,也沒人愿意聽。因為人們都是按自己的所聞、理解做出判斷,每個人其實都很固執。他若理解你,一開始就會理解你,從始至終的理解你,而不是聽你一次辯白而理解。”
所以不要迷信“說服”的力量,人是不會變的,當一個人心中的“天理”已經形成,是不可能通過說服或者道理來改變的。
道理是應不應該,而天理是存不存在,這很好理解,從人心的視角來衡量世界,標準就是應不應該,而從上帝的視角來衡量世界,唯一的標準就是存不存在。
之所以花大量的篇幅來論證人心與天理的關系,是希望能夠解決一個問題:
人生在世,因為客觀原因和環境限制,總會有些事情是不能選擇的,比如環境,比如家庭,比如年齡等等。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知道不能選擇的時候該怎么辦?
明白了天理與人心之間的關聯與差異之后,你就不會糾結于不可改變的問題了,因為人個有天理,且不可改變,無法說服,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執著于對與錯,多與少,得與失。
這樣當你不能選擇的時候,實際上你還是能夠選擇的,這種選擇就是選擇相處(或者說是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