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網友稱奶奶多次問自己要錢,從幾萬要到了十幾萬,那這些錢是用來做什么呢?就是給她那兩個游手好閑的叔叔還貸款,叔叔是無業游民,每天躺在家里,無所事事。但是老人家心疼自己的兒子,于是就用孫女的錢,來補兒子的錢。
點擊加載圖片
這種情況在民間聽說的也不少。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意思就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老人偏愛就會造成一個什么后果。其實這種在民間流傳很廣的俗語,大家也是根據古人的一些經歷和經驗總結下來的,這句話也并非迷信,而是有現實依據的。
古人認為,如果父母對自己的兒女有偏愛,對其中一個特別溺愛。對另一個冷冷淡淡,那么被溺愛的這個孩子,長大了就會很依賴父母,沒有什么大出息。這是因為來自父母的偏愛會讓孩子消磨了意志。生活能力和動腦能力都會照經歷過風雨的人差一大截。
點擊加載圖片
那我們來看一下歷史上的關于這句俗語的兩個例子。《鄭伯克段于鄢》和《觸龍說趙太后》。第一個故事就是在春秋時期,鄭國的國君鄭武公娶了武姜做妻子,武姜先后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就是后來的鄭莊公,第二個就是共叔段。武姜在生鄭莊公時遇到難產,所以他非常討厭這個大兒子;而在生小兒子共叔段的時候非常順利,所以她特別寵愛小兒子。鄭武公在位的時候,武姜多次想讓他廢掉鄭莊公的世子之位,改立為共叔段,但鄭武公并沒有答應。等鄭武公去世,鄭莊公即位后,武姜就幫小兒子造反,奪取王位,奈何共叔段的能力遠遠不如鄭莊公,最終失敗了,逃出了鄭國,一直流亡在外。
點擊加載圖片
而在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孝成王即位后,因為當時他年紀還小,國事都是由趙太后做主。秦國趁著趙國還不穩定,就發兵攻打趙國,一年攻下了三座城。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說,救可以,但是你們要把趙太后最寵愛的長安君送到齊國來當人質。
趙太后非常不愿意,局面也僵住了。這時趙國大臣觸龍就去見了趙太后,分析了利弊,對趙太后說,長安君雖然受到您的寵愛,但是他對趙國一點功勞都沒有,如果將來您不在世了,長安君怎么在趙國立足呢?一番話讓趙太后醒悟,交出了長安君,趙國因此獲救。
點擊加載圖片
觸龍說服趙太后的話里有一句非常流傳,就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子女,就該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做打算,不要只看著眼前。在如今的社會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老人家偏愛的例子,而那些被偏愛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一事無成。
點擊加載圖片
這也是給新一代父母的一個警惕,老人家的思想可能是比較頑固的,很難改變,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如果有偏心的話,那就不是為了孩子好,而是害了他。這句話雖然簡單,但是很有深意,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實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