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在殺掉倪文俊后,以所謂匡扶之功成為了天完國的第一重臣,他的能力也充分表現了出來,他知人善任,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更為難得的是,他是一個很有帶兵才能的人。漢高祖劉邦問過韓信,自己能帶多少兵,韓信告訴他只有十萬,這件事充分說明了兵不是越多越好,關鍵看在誰的手里,怎么使用,而陳友諒的能力遠遠不是十萬兵可以包容的。
點擊加載圖片
這一天終于來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六月十六日(夠精確),陳友諒率領十萬軍隊順江而下攻克朱元璋的采石,他邀請徐壽輝去采石城的五通廟拜神,徐壽輝一向對這些活動很是熱衷。于是他應邀來到了廟里。當他來到廟里時,陳友諒正站在窗前,身邊站著兩個衛士,外面下著很大的雨陳友諒沒有理他,徐壽輝多少有些尷尬,他走到陳友諒身邊,以一種近乎討好的語氣說道:“我們就要打下應天了,這都是你的功勞啊。”陳友諒沒有回頭,只是淡淡的說:“可惜你看不到那一天了。”徐壽輝懵了,他不是沒有想過這一天的到來,但當它到來時,還是那么殘酷。兩個人都不說話了。死一般的沉默徐壽輝的汗和眼淚都下來了,他心中的恐懼就像一只大手將他拖入無底深淵。我把皇位讓給你,我做平章,你看這樣行嗎?”陳友諒終于回頭了,他用一種難以置信的眼神看著徐壽輝,說出了他一生中聽到的最后一句話,“你是怎么在這個亂世上生存下來的?”
點擊加載圖片
點擊加載圖片
談不攏,那就打吧!同年七月,張士誠大舉進攻朱元璋控制的鎮江,朱元璋早有準備,命令當時手下的王牌將領徐達和常遇春應戰,大敗張軍于龍潭,然后猛將常遇春一路打過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寧國的戰斗中,常遇春充分繼承了夏侯敦受傷不下火線的精神,身中三箭(貫通傷)仍然堅持作戰,又攻下了寧國。張士誠一敗涂地。其實張士誠的軍隊戰斗力并不差,人數也多于朱元璋軍,但卻慘敗,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得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結論。常遇春跟隨朱元璋的時間并不長,他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時候才來投奔,雖然晚來,他卻一點也不客氣,開口就說,我到這里來就是當先鋒的,把先鋒印給我吧。朱元璋見過的狂人不少,但從來沒有見過這么狂的,他很生氣的說:你小子不過是個吃不飽飯的難民,到我這里來混飯吃的,我怎么可能給你這樣的官位呢(明史記事本末)。常遇春卻笑著說:你等著看吧
點擊加載圖片
他用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在朱元璋攻克采石的戰役中,元朝軍隊在岸邊列陣,朱元璋的水軍無法靠近,看著干著急,正在此時,常遇春的船只經過,朱元璋頓時想起了他的話,對常遇春大喝道:小子,你不是要當先鋒嗎,現在是時候了!常遇春應聲奮勇向前,單槍匹馬持長戈向岸邊元軍刺去,元軍接住了他的長戈(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矛),卻沒有想到常遇春的目的正是在此,他手握長戈順勢跳上了岸邊(這似乎是個撐桿跳的動作),連殺數人開辟了灘頭陣地,后面士兵一擁而上,占領了采石。
點擊加載圖片
此戰后,朱元璋重新認識了這個叫常遇春的年輕人,并親自授予他總督府先鋒的官位。常遇春是個天生的先鋒材料,他善于使用騎兵進行突破,選擇進攻位置準確,能冷靜判斷戰場形勢,除此之外,他還是一個武林高手,個人武藝也甚是了得,這一優點在后來起了極大的作用。但他也有個致命的弱點,他嗜好殺戮,而且是最不道德的那種——殺降
古語有云,殺降不祥,從道義上說,對方已經投降,再動手似乎就不那么光彩,可他偏偏嗜好這個,這個嗜好也為朱元璋惹來了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