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對于“民主”、“自由”這種詞匯的敏感度的非常高,以至于這些意識深深了印刻在了西方人的潛意識里,任何人都不能威脅他們的自由平等,所以如果有誰想要在西方國家搞獨裁,一定不會有什么好下場,東方人在這方面受到的影響沒有那么重,畢竟自古集體主義和中央集權早就被我們習慣,甚至從某種情況來說我們深受這種制度的好處。
很多人都以為西方民主體制下的國家不可能出現(xiàn)元首崇拜和獨裁這種事,只能說他們對“民主”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希特勒,一個世人皆知的梟雄,一個全世界都忘不掉的侵略者、二戰(zhàn)發(fā)起人,希特勒的上臺不是通過武力奪取的政權,而同樣是通過國家選舉和所謂的民主一躍成為德國元首的,和紅色政權取得領導權不同,紅色政權多靠武裝推翻前政府,而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革,運行集體主義的一套制度。
希特勒本人的確在某方面優(yōu)秀于常人,比如說他的演講才能和“人格魅力”,希特勒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迷惑眾人的能力,聽到他激情滿滿的演講沒有人不拜倒在他的腳下,但在納粹德國上臺后、眾人沉醉在希特勒創(chuàng)造的“德國奇跡”中時,也有人異常清醒地意識到希特勒所演講的內容完全令人摸不著頭腦,說的是一派胡言,但奇怪的是大多數(shù)人居然吃他這一套,可見希特勒煽動人情緒的能力特別高。
如果完全說希特勒只有煽動人情緒的能力似乎也有些不客觀,畢竟希特勒在德國一戰(zhàn)后受到各國懲治、國力一落千丈、國家一片廢墟時,力挽狂瀾將德國人帶上了“德國榮耀“的道路,并宣揚雅利安人為最優(yōu)秀的人種。希特勒在一戰(zhàn)和二戰(zhàn)之間的幾年內取得了無數(shù)的成績,尤其是德國又躋身于世界霸主之列,而且當時是成為世界第二強國,且只用了六年(1933-1938)。
希特勒在廢墟上重建德國的方法看起來很讓人眼熟。為了解決就業(yè)希特勒采取了國家干預的形式,就是加大財政支出,搞大型公共建設,如修建公路、鐵路、機場,這種政策就像美國當年經濟危機羅斯福干預經濟一樣,用有形的手將國家撈出危機。
在經濟上當時的希特勒政府鼓勵私人經濟,但同時也干預物價、投資、消費、外匯等方面,在經濟上一旦這些都遭到了控制,自然人們的工資也要受到最高和最低限額的標準制約,為了增大貿易順差,德國政府還大量提倡向外傾銷,同時一定程度上截斷進口。這些政策實際上是一種配給制度,讓所有財政上的事按照計劃進行。
銀行、農業(yè)、紡織業(yè)等行業(yè)的私有化使得人民生活的基礎供給不斷上升,可耕種的土地增加,糧食增產,保證了德國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另外德國當時還相當重視在職人員的福利問題,畢竟人們滿意了,才能更好的工作,比如出臺一些旅游政策,修建娛樂設施,改善工作環(huán)境等。階級方面,德國宣稱自己消除了階級區(qū)別,人民之間沒有矛盾。
軍事上希特勒不斷的觸碰凡爾賽條約的底線,軍隊不斷擴張,兵量越來越大,而且還不斷的制造戰(zhàn)爭軍備,如戰(zhàn)斗機等。除此之外希特勒還鼓勵婦女回家不工作、生孩子,男人賺錢養(yǎng)家。這么幾個改革下來,德國失業(yè)率大幅度降低,人口上漲,經濟騰飛,軍事強大,人民生活在幸福之中。
但希特勒的政策儼然不是自由經濟,倒是有幾分計劃經濟的影子,當時還有很多國家質疑納粹黨其實就是共產黨,這種說法讓希特勒感到恥辱。對于百廢待興的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恢復生產力沒有毛病,中央集權是一種能夠極大調動人力合作的很有效率的辦法。
希特勒的成功其實不是他本人的成功,而應該歸功于德國這個民族,德國人是一個極其有效率的民族,努力工作、服從標準是德國人的特點,一旦找到適合的環(huán)境,德國這樣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